之前在谈论通过股票来实现养老时,我谈到过一种风险:如果退休开始几年遇到熊市的话,很可能会提前消耗完养老金。
而今天又看到另外一个分析表。假设老王在1993年12月31日退休,投入100W美元到标普500指数里,一直到2023年12月31日一共30年时间,结果会如何呢?
分析发现,1993年时100W美元的投入,在1994年可以获得28235美元的股息收入。老王的退休生活只动用派发的股息收入(不考虑税务问题),而不动用投资本金。那么,除了2000年、2001年和2009年这三年之外,其他年份股息收入都是逐年上涨。
1994年收取28235美元股息收入,而30年后的2023年时,这笔投资已经可以产出15W美元的股息被动收入!
同时,在每年都花完股息的情况下,投资资本从最初的100W美元,上涨到1023W美元!整整10倍!
假设老王把全部股息做再投资的话,那么这笔投资资本上涨到1818W美元!
标普500都能有如此得涨幅,你想想股神巴菲特的资产增长,就不奇怪了吧。
这个表格对于吉力这样的现金流投资者而言还是非常欣喜的。如果我们的股息收入就足以支付我们生活开支的话,我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用担心通胀以及资产消耗的问题。因为股息增长速度很可能高于通胀,或者至少与通胀持平。
同时,即使遇到了2000年到2002年期间这样的股市大跌,股息的跌幅却远小于股价,并且在短期熊市结束之后,股息反弹的速度也不比股价要差。
如果只关注股息的话,我们会发现股市的风险似乎也不算高。30年也只有3次下跌,相比股市的波动,股息似乎“风平浪静”。这其实也是现金流投资的一大魅力。
这个30年分析也并没有和“养老风险”那个表格相矛盾。“养老风险”涉及到资本的提取,并未假设有现金股息的存在;而这张30年的分析,则并不涉及资本的提取,全靠股息来实现退休消耗。很明显,后者更加安全。
当然,如今要实现靠股息退休的难度也比1993年时要大得多。在1993年时,每1美元股息,需要37美元的资本投入到标普500指数中,相当于股息率是3%;而2023年,每1美元股息,则需要68美元的资本。
假设我们期望全年能够有10W美元的被动股息收入,那么我们要680W美元的资本。你看着是不是挺吓人的?
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用的是标普500指数,股息率本身就不高,并且如今的标普500里,科技股的成分比较高。假设我们用的是SCHD这样的分红ETF,股息率在3%左右,其实情况和1993年时非常类似。要知道,SCHD在过去10年的股息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12%。之后是否还能维持?咱们不知道,不过历史成绩并不比标普500差多少。
吉力也不会把退休的重担全部压在一个标的上。目前我的现金流组合是由港股组合+GOF+SCHD+1Wx1W组合来实现的,同时吉力还定投QQQ,以及持有标普500ETF VOO等等。有现金流产出,同时也有QQQ和SOXX等期待资本增值的标的,共同来创造无忧的养老金。
对了,同时我们家也还配置了不少储蓄保险,也可以为这样的组合做好压舱石的作用,这是一种变相的“股债结合”——储蓄保险可以视为一种长期债券类资产。
那么,你为自己的养老储备,做了哪些配置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