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散户,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类似的新闻:中金发布研究报告,说XXXX......
感觉这帮分析师指点江山很牛逼,但是实际看下股价走势,好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并且,在咱们中资券商的报告里,是绝对看不到“卖出”的评级。最差也就是“持有”。原因么,你懂的。
那这些报告有没有意义呢?吉力正好读到一份如何阅读研究报告的指南,咱们稍微了解一下。
这些报告是谁写的?
证券分析师群体主要分为“买方”分析师(buy-side analyst)与“卖方”分析师(sell-sideanalyst)两大类。
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通过投资证券获得资金增值回报,该机构的分析师为本机构的投资组合提供分析报告,因而称其为“买方”分析师。
投资银行通过股票承销(IPO等)业务和经纪业务的佣金获得收入,其分析师往往向投资者免费提供分析报告,通过吸引投资者购买其承销的股票或通过其所属的公司进行证券交易来提高公司的收入,因此该类分析师被称为“卖方”分析师。
“买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提高本机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获得奖励。
“卖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本公司提高股票承销的销售额以及股票经纪业务的成交额来获得奖励。
简单地讲,“买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买入股票的质量,“卖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股票交易的数量。相比之下,“买方”分析师更有动力去分析挖掘公司股票的基本价值,向投资组合推荐价格低估的股票,剔除价格高估的股票;而“卖方”分析师受到本公司争取投资银行业务的压力,较易出现偏向公司客户的误导性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分为几类?
“宏观报告”主要是随着经济运行情况来发布的,一般都是对政策公布之后的解读,如各国定期发布的经济数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公司报告”的推出时间不定,主要受到各个研究员何时去调研、上市公司属于的行业特征以及公司出现重大事项等等因素的影响;国泰君安的新股报告在询价前发布
“行业报告”推出时间相对集中,多数在月末、季末和年多发布较多,国外也有根据经济运行周期性来分类推出的(复苏、过热、滞涨、衰退);
“策略报告”推出时间比较固定,一般会有周策略、季度策略、半年、年度策略;
“晨会纪要”推出时间:每日开盘前,对当日的操作有较大参考价值;
“其他类型”主要包括:债券基金、期货、衍生品等,一般附带推送。
研究报告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一样,有标准的格式:
前提假设----关键假设点是什么?说明我们与大众舆论的不同之处?(SW、CICC)核心假设的风险在哪里。
逻辑推理:业绩预测和评级----估值和目标、盈利预测
股价表现的催化因素
- (事件:两会、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定期)
- (事件:资产注入、奥运、创业板——不定期)
比方说,现在夏天缺电,那谁更赚钱呢?
A: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
B: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量,300W的不可能发 出500W 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
C: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东方电气。
在阅读研究报告时,除了可以了解一个行业或公司的基本信息和重要数据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思考分析师的推理逻辑:
(1)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
(2)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
(3)是不是有明显的破绽
投资评级怎么看?(以中信为例)
投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
以报告发布后的6 个月内的市场表现为比较标准,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月内的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的中信标普300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
股票投资评级:
• 买入 相对中标300 指数涨幅20%以上;
• 增持 相对中标300 指数涨幅介于5%~20%之间;
• 持有 相对中标300 指数涨幅介于-10%~5%之间;
• 卖出 相对中标300 指数跌幅10%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相对中标300 指数涨幅10%以上;
• 中性 相对中标300 指数涨幅介于-10%~10%之间;
• 弱于大市 相对中标300 指数跌幅10%以上;
被分析师研究的公司都是好公司么?
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覆盖的偏好:
- 高成长性的公司被较少的分析师覆盖。
- 覆盖程度中等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强。
- 大市值、低估值、低换手率的公司被充分覆盖。
- 股价表现最好的公司被相对较少的分析师覆盖。
一般来讲有分析师覆盖但还未被充分覆盖的股票会有比较好的表现,过去一段时间针对上市公司又研究报告、但研究报告数量较少的,这类股票要加入自己的股票池;而研究报告数量相对较多的股票未来走势较弱,这些股票则应该调出股票池。
当研究报告中盈利预测上调的,统计来看上调之后的短期超额收益一般能持续三周,而且这种情况下大盘股的表现优于小市值股票表现。阅读不同券商的研报,对同一家上市公司各个券商研究员的盈利预测会存在分歧,统计来看,分析师对下一年的盈利预测分歧越大,股价表现越强,反之,则表现弱。
所以当盈利预测上调时,可选择流通盘较大的个股;当各个券商研究员盈利预测出来时,选择分歧较大的个股。
哪家券商的报告最值得读?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业内是首屈一指,武林至尊.中金公司最大的特别是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它的分析报告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和对大盘股行业龙头的分析,也就是说,中金的报告在战略上在投资策略上和宏观走向上是最有实力的,也最被各大基金经理重视.看中金就看它的宏观和大势分析.中金的研究报告分量是很重的。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相对中金的政府背景和宏观分析,招商证券的特色在于市场分析,它是绝对的市场派,在牛市中,招商证券的胆量是最大的,也是给予强烈推荐评级最多的证券公司,所以在牛市中一定要强烈的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国泰君安是老牌的券商,它和其他券商不一样,这个券商的研究报告很稳.对很多公司给予的评级没有招商证券的激进。它的特点就是给予新股的研究,无论什么新股,国泰君安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模式.它的行业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报告还是不错的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这又是一个勤奋的研究团队,多产而又优质.它的研究报告质量属于上等,它的投资策略特别是月度投资策略值得重视。市场部的报告也值得一看。
券商报告的潜规则
券商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研究机构,它最重要的角色是市场参与者,所以市场中必然有其利益所在。
在研究报告中偶尔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或者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带有目的性的推荐,这样会让盲目信奉券商报告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适得其反,所以在资本市场里不能一味的相信或者依靠别人,在研读券商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面,判断报告推论的合理性,是否有分析的破绽。
券商报告是投资者的工具,而不是投资者的结果,要掌握券商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和角度,从而完善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市场研判水平。
对其推荐的股票,要考察该类股票的历史走势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并且要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背景、主营业务、行业竞争力及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是否存在,而且往往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上市公司其所在行业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行业,那么这种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最好敬而远之。还是那句话:“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
因此,要辨证的去阅读券商研究报告,而不是仅仅看报告中推荐的品种去买入。
怎么汲取研究报告的精华?
第一,取数据。
券商报告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最值得汲取的一块就是数据的归类、整理、对比,个人投资者因为信息来源的欠缺,数据整理时间的缺失,都不能像券商研究员们专门花上几天的时间来整理一些行业数据。这种不是针对某个上市公司而是对于整个行业的数据,券商没有任何造假的动力和可能,都是比较翔实,来源于公开信息或者是购买的数据库资料,投资者可以放心撷取。
把券商的策略报告中引用的货币数据、贷款规模、投资增速等作为自己未来投资的判断基数就是好的选择。
第二,看逻辑。
之所以强调要看券商策略报告或者行业报告的逻辑,是因为即使数据完全正确,但使用数据的逻辑如果出问题,那么多精准的数据也徒劳。比如我们在分析航空行业的时候,知道人民币升值对航空公司有好处,因为多数航空公司是用美元贷款来买飞机,在人民币升值周期内,拼命卖空航空股逆势而为,投资则必输无疑。
券商研究员的逻辑如果是持续的,那么可以长期跟踪,比如某个经济学家对宏观把握的特别准确,那么投资者可以对他的判断和逻辑深入地分析,如果的确自成体系,那么倒是可以好好学学。 如果在2007年年底看到一万点,而2008年看到3000点的主,那么就大可不必看了。当然只会永远看空的独立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值得推崇,显然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缺乏了解。
第三,查动机。
券商的报告写给谁看的?伴随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实力的日渐庞大,很多券商写报告都是为了迎合基金的胃口。个股推荐的报告谨慎点看,比如海通证券的叶志刚,就是典型的老鼠仓,自己和私募买完以后再推荐研究报告,而券商的策略报告,通
常不会太多陷入内幕交易,因为很少涉及到个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