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配置香港美元或者多元储蓄计划的朋友,一定想个问题:这非保证收益能不能达标呢?
最近吉力家又有一份储蓄计划过了保单周年日。在2018年的7月20日,我投保了一份“充裕未来3”,5年期缴,在2022年7月交完最后一期保费。今年的7月20日,就是第5个保单周年日终结,按照计划书的预期,应该有69739美元的现金价值。我当然也要看下,现在到底有多少钱。
查看的方法很简单:
第一种,进入保险公司的APP里查询保单价值,看看目前的数字和计划书有没有很大差别;
第二种,查看保险公司在每个保单周年日达到之后,必须要给客户的“保单预期价值一览表”,这个表,除了能够看到现在的保单价值之外,还能对未来分红进行预判。
因为第一种方法很简单,所以不赘述了,吉力建议大家可以学一下第二种方法,它可以让我们“预见未来”。
这个“保单预期价值一览表”可以在APP或者网页端的电子文件里找到,系统最多保留过去7年的信息。我会建议你,自己额外保存一下投保后1年和2年时,发出的一览表。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可能弥补原本保单书里面被隐去的年份。
比方说,在我这份“充裕未来3”的保单计划书里,并没有显示第6年到第9年的现金价值,之后也是每隔5年显示一次,那我怎么找到其他年份的退保金额,方便自己做对比呢?若是当初在投保时,计划书里就没有完整的信息,那你翻遍保单书,也未必能够找到。
那就没有办法弥补了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在第1或者第2个保单周年结束时拿到的“保单预期价值一览表”里面找到完整的列表。因为一般保单生效后1年或2年,保险公司不太会立刻调整未来的现金价值,基本上那个表的数字和计划书完全一致。
比如,吉力的这份“充裕未来3”,在2020年7月,拿到第二个保单周年结束的一览表,第一行显示的“2”,意思就是第二个保单周年结束,你对比下上面那个计划书截图,数字是不是一模一样?因为客户系统只保留7年的一览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自行额外保留第二年的一览表,方便未来核对现金价值。
那通过这个一览表来预判未来的收益情况,又是怎么回事呢?
吉力以在2022年7月,拿到的一览表为例,这个表格节选如下:
这是在2022年7月拿到的一览表,在撰写这篇文章时,虽然我还没有拿到2023年7月的一览表,但其实我已经能够预判2023年7月和2024年7月的退保价值确切是多少。因为,友邦在2022年公布的分红检讨说,2022年8月1日到2023年7月31日到期的保单,预期现金价值和2021年预测的一样,维持不变。2023年7月,也就是不久前公布的2023年分红检讨,宣布同样预期不变。
换言之,2023年7月时,这份保单的实际的退保价值就是72367;2024年7月时,这份保单的实际退保价值就是79786。虽然现在还是在2023年,我们已经可以预判1年后,这份保单的收益情况。
那这个结果与计划书相比如何呢?
2022年和2023年的退保价值,均超过原本的计划书,但在2024年7月时的退保价值,就会低于计划书的预期。幸好相差也不会太大,少了1.27%。我作为这份保单的持有人,还是挺满意的了,毕竟过去几年没亏钱已经偷笑,保险公司依然能够做到预期上下,算是很稳健了!
那按照这个逻辑,能不能继续“预测未来”呢?我的建议是:意义不大。
如果我们把2022年的一览表里后面年份的金额,和计划书再做对比的话,会发现实现比例稳定在95%。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获得的真实数字,就少了5%呢?未必!
因为保险公司每年都会做一个分红检讨,随后就会调高或者调低这张表上未来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调?保险公司精算师会回答:投资市场情况以及精算模型预测。是不是说了也白说?
所以,这个一览表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预判一两年后的收益大致会如何,如果每年都能做到计划书数字上下浮动,那我们当然可以确信,给孩子存了十几年的教育金,给自己存了几十年的养老金,也会安枕无忧。
那是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是这么稳的呢?
吉力给你两个字:呵呵。
吉力太太在2017年投保了名字以J开头的某著名美元储蓄计划,今年已经是第6个保单周年终结。
当年计划书上预期,投保6年后,保单价值是63771,但今年实际看到的金额是52194,实际金额只有计划书预期的82%。
这个产品的计划书显示投保8年后,保单价值就能超过总保费,但是根据2023年得到的这份保单预期价值一览表,需等到投保后13年才能超过本金,整整推迟了5年!
更不幸的是,这家公司的2023年分红检讨里已告知:因为2022年投资环境的影响,下一个保单周年到期时,这个一览表里短期内的金额要进一步调低。换言之,仅从一览表里看,或许要14或者15年,才能“回本”?
我作为该产品的客户家属,也不好对人家上市公司的“内政”做更多主观评论,只不过任何人看到这样现实与预期相差巨大的数字,应该都会对这笔投资表示失望吧?
我也期望他家未来收益能够逐步追赶到接近,甚至超过计划书数字,毕竟也涉及到咱们家的利益问题。只不过,懂投资的人都应该明白,亏20%,就需要赚25%才能打平,亏50%,则需要上涨100%。偏差越大,未来越难追回失地。
这也是为何,我们希望保险公司能够踩好每一步,每年都能在计划书预期数字上下波动,这才能让我们这些投保人,确信给孩子、给自己的储蓄,的确安心无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