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1月之后,我们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来往内地和香港,也不再是一件麻烦事儿,十一假期的消费数据也超过了2019年。不过,站在一个保险人的视角上,你觉得今年比2019年更好吗?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与之前一样吗?
在6月时,大老板W大提名我报名参加MDRT Day的分享遴选,最终很有幸能够担任第一天开幕的主讲者,我分享的话题就是《在我们工作中专注于不变的事儿》。
由于今年MDRT Day首次在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举办,能够入场的观众大约也就一千多人,很多朋友没有能买到票,或者无法到香港出席,所以吉力也简单把自己的演讲观点通过文字进行分享,希望也能抛砖引玉。
提醒:下文内容并非此次分享的完整演讲稿,并且还加入了部分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在分享中提及的内容。
为什么2023年不同于2019?我想大家自己能够有各种切身体会,无论是企业家、中产还是高净值客户,其实都面对相当大的挑战。
以至于我有遇到朋友问:去年这时候我已经做到COT了,今年却连MDRT还差一点,能否给我“把把脉”?
其实你和身边不少客户或者朋友聊聊就会发现,在过去三年,大家也都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所以对于未来的紧张感并不强烈,甚至还抱着美好的期许。可是2023年,很多幻想都破灭。我和一位做香港本地市场的朋友聊,问她感受到的情况如何?她说,不怎样,今年反而有很多店铺关门结业,都挺过3年了,没想到解封后不如预期。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况。各行各业都和3年前,有很大的不同。
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changes is that everything changes.
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儿,就是一切都在改变。
市场环境,客户心理,以及竞争情况,都在不断变化,只不过过去3年,似乎让这样的变化显得“暂停”了下来,放在2023年,一次过显现。
如何面对变化?我非常喜欢Amazon创始人Jeff Bezos的观点。
他说,他经常被问到: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能否预测一下?但他从来没有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未来10年有什么是不会变化的?
我以前在得到大学高研院学习时,也听过一位同学的分享。他是一名造船工程师,他说,一艘军舰会服役很多年,甚至于之后还要考虑到很多改装,或者小范围重新设计从而适应新的科技变化。如果所有的部件未来都需要重新设计制造的话,那成本根本无法控制。所以,他们在设计一艘船时,会去思考:无论其他部件如何更改,有什么是不会变化的?那么这个不变的部分,就要能够设计成未来能适应可预见的改变。
用“不变”去应对“变化”,这才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儿,而不是永远追着变化屁股后面追赶。
那我们的工作中,有哪些是不会变化的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客户角度去出发思考。
我想到曾经读过香帅老师的一篇文章,她提到她自己对于未来期望的朴素观点:家庭收入能够稳定且跟上通胀,不会为了钱而发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读上孩子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家庭能够抵抗住疾病意外风险,不会因病致贫。
你想想,无论钱多钱少,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期望?
那么,根据这样的期望,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事儿呢?
我在分享中“抛砖引玉”提出的三件事是:安心保障、专业建议、以及有温度的服务。
安心保障是保险的立足之本,哪怕如今热卖的储蓄险,它本身依然起到的是保障型的作用,之后我会举例说明;
客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想得那么远,所以需要我们站在他们角度的专业建议;
可是我们绝对不是医生律师那样整天摆着一副“Poker Face”,我们毕竟还是属于服务行业,那必须给到“有温度的服务”。
具体三点分别是什么呢?别着急,继续看。
说起安心保障,医疗重疾这样的老生常谈不用再说,不过这并不代表不重要。相反,未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医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于会直接决定老年生活的品质。未来医疗社保基金的情况都不确定,想避免被养老院看不起的话,还是自己准备好充足的医疗保险为好。
吉力在分享时,提到的安心保障,却是另外一个话题:留学断供。
我相信读文章的你,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我也不展开说。避免留学断供,是不是一种安心保障?如果孩子从高中就出国留学,到了大学阶段,家里实在没有钱再资助,请问,孩子怎么办?她连回内地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啊!
在未来经济大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有把孩子留学的钱放在一个安稳的工具里,谁能保障留学断供的事情不会发生?更别说未来留学费用只会越来越高,教育通胀速度要远远快于CPI!
有朋友说,我把孩子留学的钱都准备好了!我问:放哪里了?他说:股票和房子...... 我的天,这年头A股啥行情,烂到什么地步,难道不看新闻的?卖房供孩子出国留学读书?你真确信这房子将来能够卖得出去?如果国家希望减轻房子供给的情况,那么必然就会发生让更多人买得起一手房,相反对于二手房交易则会打压。未来房子的流动性会相当低,希望靠卖房养老和提供教育金,我觉得应该要谨慎再想想了。
也有朋友说,那我不出国留学,就不用为孩子准备了吧!
没所谓,每个家庭都有为孩子做不同打算的想法,比方说,我同样不希望孩子出国留学,如果她将来想考国外大学,那就凭自己本身去拿奖学金,凭什么老爸老妈留学都是全奖,到她这里要父母自费?没这个道理。
但我就不为她准备任何东西了吗?相反,我会为她成人礼准备一份大礼包:未来“最低生活保障金”。这笔钱明确是为她准备好的,以后根据香港或内地正常生活开支,每个月给她,能够让她慢慢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做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并不赚钱,比如去做NGO工作也不错。
但想要躺平,过上奢侈的生活?那抱歉,我养不起,也不想养。除了这笔资金,也别想从我这边拿更多的钱。我们的钱是我们的,和孩子没半毛钱关系。这就是我的家庭理财理念。
因此,就算不为了留学,我同样需要准备一份“安心保障”给到孩子,未来能够有稳定的现金流去支持她的最低生活消费,这难道不也是储蓄计划的意义吗?
那什么是专业呢?把产品和逻辑讲清楚,那当然是必须的,我觉得这都谈不上专业吧,毕竟是基本功的事儿。
我在分享中则提到了这么一封“理财师的道歉信”。这封信在我的吉力说公众号里也分享过。让我觉得非常气愤的是,为什么会有90多岁,等着钱看病用的,会去投资他们的信托产品?为什么会有企业家动用公司投资项目的钱,去投资这样的产品?
“理财”真的是一种“卖金融产品”的代名词,还是我们真正理解的,打理自己的财产?
其实,我们保险人自己也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很多新人总会想知道:我遇到怎样怎样的客户,应该推什么产品?我一听到后,就会立刻禁止,我会反问:你有没有了解客户真实情况和需求?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推给他什么”。
甚至于,我们的专业范围是不是可以比保险更加广阔一些?
我常常问同事,你们家的理财,是全部all in在保险上吗?同事摇头:这怎么可能嘛!有些喜欢折腾的,也当然会买些股票、基金,最简单的就是会去存定存。
那么,为什么我们从事理财工作的,不去展现自己家是怎么理财的呢?
理财其实和钱多钱少没有关系。很多客户也比我们有钱的多,在他们眼中,我们也都是穷人。但拿着几万、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也都需要理财呀。客户配置保险,本身也是作为理财的一部分,那么其他部分,我们能不能同样专业地给客户些建议?这样反过来,我们再建议如何用储蓄计划匹配其他的投资理财工具,这样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所以吉力会写非常多关于其他投资理财,特别是现金流投资的话题,因为这是我为我们家,为了我孩子将来的“最低生活保障”而做的。我也希望有更多朋友会认同这样的投资理念,把储蓄保险和其他的投资结合在一起,逐步实现自己和孩子的财务独立。
最后的服务方面,就不再这篇文章里提及了,如果感兴趣,有缘可以约线下聊,或者将来在其他吉力的公开课里大家再见。
分享一张末尾的PPT,财务自由。如今很多人觉得财务自由是个非常遥远、不可实现的大词,这也说明我们需要重新正视理财观和财富观。
我觉得我们工作的目标是:自己和客户们都达到财富自由!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是我们和客户都能达到,而不是像某些基金经理那样,把客户的钱都亏得差不多了,自己的管理费却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宣布离职退休!这些简直就是人渣!
在MDRT Day的其他分享中,有一位讲者也提到了“Give and Take”的话题,想要得到,那么就先要付出。
能够得到这样的平台,在戏曲中心这样的舞台上,给上千人做分享,原因也是在于我一直通过不同的渠道输出,慢慢地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获得这样的机会。
不过你问我在输出很多文章和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将来要怎样怎样?完全没有。因为输出时,最大的收获者,其实是自己。让自己的思维得到逻辑化地整理,能够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得清晰,你觉得受益者是谁呢?
希望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