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力先要声明,这篇文章无意针对任何保险公司或任何产品,纯粹是引发好奇研究后,如实客观分析评述,使用的资料也全部是互联网能找到的公开资料。
昨天有朋友私信我一个美元储蓄产品,问我:原来香港现在也有保证4%的储蓄保险啊?年期也短,好像挺不错呀!
我仔细看这个产品介绍,是一份一次过趸交,最短8年到期,全部为保证收益,内部回报率IRR 4%的储蓄计划。
介绍中还做了一个举例,一次过交25000美元(最低投保金额),8年后结束保单,可以拿到34214美元,全部为保证收益,IRR是4%。
这位朋友曾经配置过内地3.5的增额终身寿,所以看到这样的保证美元收益,又有4%,比内地利率高不少,于是非常心动。问我到底值不值的配置呢?
我说:你先搞明白保险公司是怎么通过这个产品赚钱,并且赚了你多少钱,如果你觉得值得,那就再决定是否配置。
因为这样的产品是非常难得能“简单粗暴地”告诉你,保险公司是如何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从投保人身上赚钱。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保险公司推出3.5增额终身寿或者终身年金型产品,本身是为客户承担了未来的利率下行风险,曾经很多人觉得3.5%回报率,银行定存就能做,为什么要买保险?如今你再看看定存利率,之前投保的3.5%是不是就很香了?保险公司通过自己的投资能力,保证了在银行定存利率下降情况下,依然能够有保证收益,甚至于比银行定存高不少。这就是增额终身寿或者年金产品的“保险特性”。从这样的产品上,你很难一眼就能判别保险公司赚了你多少钱。
可是,这个8年到期、保证4%的美元产品就不同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同样保证回报且年期一致的替代品!那就是8年到期的美国国债。
现在是2023年8月,8年后是2031年8月,我们能很容易找到2031年8月15日到期的美国国债,目前的交易价格是80.04美元(面值100美元),每年票息1.25美元,实际到期收益率为4.223%。
看不懂是吧,别着急,我来帮你和保单直接对比一下。
同样投入25000美元,如果我们买入这张美国国债,那么25000/80.04=312.344,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买入312.344份美债。
在2024年8月15日,我们就可以收到1.25 x 312.344=390.43美元的票息,也就是利息现金。所以,在年度完结1,就出现了390.43美元的现金流入。以此类推,8年内,每年都会有固定390.43美元的票息。
在8年结束后,美债到期,本金100 x 312.344=31234.4美元(票面100美元 x 份数),也会退还给投资者,所以第8年结束,当年连本带息可以拿到31624.83美元。
随后我们计算一下,投资国债的内部回报率IRR是:4.24%。而这份保单的内部回报率IRR则是4%。
如果有人觉得8年后拿4%保证回报是OK的,那么把钱给我都行,我拿去买入美债,赚4.24%的收益,然后给你4%的回报,甚至于,8年内任何时间你都可以要求“退保”,拿到的退保价值还能高于这份保单。整个投资过程,唯一的风险就是美国国债违约。不过,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和保险公司相比,哪个更高?如果美债违约的话,你觉得保险公司会如何呢?
之所以我觉得这个产品很有趣,就是因为这个产品任何懂一点点投资的人,都能够自己去实现,收益还比这个产品高!即使你不懂投资,吉力手把手教你,都能实现!
那保险公司到底通过这个产品赚多少呢?
通过投资美债,我们在8年内每年都能收到债券的现金票息,这笔钱我们可以进行再投资,比如回报率就设为2%好了,这已经非常低,存到8年到期后,一次过就有34585美元,比保单8年后一次过领取的34214美元要多371美元。相当于本金25000美元的1.49%。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通过这个计划,实际上可以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投保人本金的1.49%(保守假设了)。假设投保人投保了100W,那么利润就是14900,以此类推。
当然,保险公司也一定会反驳,开发产品也是有成本的,还要给中介渠道佣金等等,实际的利润并没有那么高。无论如何,投保人要明白的是,这1.49%是TA自己选择这个产品的成本。
讲到这里,我相信一定有人跳出来反对:买美债很容易吗?
是的,真的很容易。投入的精力,绝对少于你本金的1.49%。
首先,要有一个香港银行账户,你都打算买保险了,本来就应该打算开个银行账户的吧?
然后,在香港线上或者去实体门店申请开设富途账户,或者Interactive Brokers账户(我没有收取两家券商任何费用,但不反对两家私下给我发推荐红包)。前者是“傻瓜型”的,后者则更加专业些,吉力自己是通过Interactive Brokers买美债的。
以富途为例,点击APP界面内的“发现”,然后进入“理财”,找到中间的“债券”,就可以看到美债选择了。
富途上的选择比Interactive Brokers的要少,比如这里面就没有显示2031年到期的,只有2032年8月15日到期的选项。
买入时,把港币转换成美元,就像买卖股票那样,相当方便。现在新用户还有各种奖励啥的。
当然,若钱多无所谓,懒得搞,那这样的产品就是美债或长期定存的替代,你付出的1.49%成本就是为了“便利度”呗。保险公司开发这种产品,赚的也就是这样的“懒人钱”吧。
作为新时代保险人,我觉得我们提供的绝对不只是保险销售渠道,而是努力成为客户的财富配置顾问,客观地为客户分析有哪些投资方式可以实现TA的需求,即使我们从中得不到任何利益,但获得的客户信任,是无价的。
同时,提醒客户短期和长期配置要相宜结合,特别是给自己的养老储蓄以及给孩子的教育和终身现金流规划,都是短期计划无法实现的。
你同意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