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同事探讨我们的客户来源或者招募来源时,我们总会问:你想找什么样的人?
于是同事就会说:是男是女,大概多少岁,是做什么工作的,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用户画像”。我之前也一直觉得这样分析没问题,直到读到梁宁老师的《真需求》,她提到“用户人设”这个概念。让我写下这篇思考笔记。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有做钻石生意的人,想推广一个观念:女孩的第一颗钻石不应该是丈夫送的,而是世界上最爱她的那个男人——爸爸送的。
那用户画像就应该是有未婚女儿的男人,对不对?
但你觉得有多少爸爸会对这样的概念感兴趣?至少我就没有,甚至觉得这是商家在PUA自己。
那什么样的爸爸有可能会对这个感兴趣呢?至少他必须要有“非常宠女儿”这样的人设。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女儿,才有可能接受给女儿送人生第一颗钻石的概念。
用户画像只是一些客观事实;但用户人设,则是代表一个人的愿景,对自己的自我期许,以及诞生出来的行为逻辑。
每个人的人设都不同,我们从朋友圈就能发现。比方说,我们看典型的保险人朋友圈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每天都晒名牌包包和衣服,出入高档场合,甚至于还吹嘘自己是马主,出入香港赛马会等等。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有钱人”人设,希望别人能够认可他财富上的成功;
第二种,有知识的人设,就会分享很多资讯、自己的观点或洞察,晒各种学习会议、读书等等,我自己也符合这样的人设;
第三种,有意志力的人设,晒自己每天坚持打卡做运动,减肥等等;
还有一种,生活人设,晒娃、晒猫,各处旅行,享受美食等等,主要就是晒自己的生活。
从这些人设里,其实我们就能发现,哪怕从客观上的年龄、性别、所处行业、是否有娃等等都差不多,但是若是要吸引这些人,用的方式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保险团队通过光鲜亮丽的包装,一群富婆晒包包,来吸引追求“有钱人”人设的准招募和客户,因为人设相通,意味着背后的价值观理念相符,大家能够互相吸引;
不过也会有不少人非常讨厌这样的人设,更希望能够加入成长型,同时也兼顾生活,压力别太大,赚钱当然好,但是“有钱人”却不是自己希望贴的标签。这样的人,“知识人设”和“生活人设”,很可能会吸引。
其实,追求这样的人设背后,一定有TA自己的故事。比方说,有些人之所以要追求“有钱人”的人设,或许是因为TA之前没钱,如今赚到一些,期望能被人看得起。这或许是一种补偿心态。
毕竟,如今真正奢侈品牌都在淡化Logo的风格,很多富豪都很低调,他们反而不会再往自己身上去贴“有钱人”人设标签。
看到一个人在打造的人设,理解他的人设,才能进入这个人的故事,或许能够建立重要的合作关系,甚至于婚姻关系。
明白了这个人的人设,其实就更容易发觉他的需求。一个人的长处,或者希望展现的长处,就是他的需求。
比方说,他希望打造“有钱人”人设,那么就一定会买很多能够展现这点的东西;如果他希望打造“马拉松爱好者”,那么他也一定会买各种相关的装备,哪怕已经有了,还会再买!
联想到我自己在短短一个月内,就买了三个麦克风,就知道这样的人的心态了。
相反,一个人的弱项,反而可能是他长期回避的结果。比方说,我就绝对不会去买几双跑鞋。
梁宁老师最后总结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值得牢记:
刚性产品是因为没有,所以需要;
弹性需求的产品是越擅长的人越懂得自己的需要,然后需要的越多。
那我们怎么去发现对方的人设呢?我觉得观察他的朋友圈,以及交谈时愿意聊、能聊的话题,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我以前把这些称为:价值观;如今想来,确实用“人设”的理念会更加符合。因为价值观是内在本质的,其实愿意展现在我们面前,未必是他真正的自己;但是他希望塑造的人设本身就是对外的,是他所期望达成的愿景,这更能展现他的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