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行和农行除权日之前,吉力就把所有的股份卖出,计划在除权之后择时买回,一方面规避股息税,另一方面也能够再赚个价差。
但这次在卖出后,用什么价格买回,我非常犹豫。如果这次银行会参与到各地城投债的置换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情况。
主要的担忧,来自于一则市场传言:近几个月来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开始向符合要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25年期的贷款现行大多数企业贷款为10年期。部分贷款在前四年暂免支付利息或本金,不过利息将在之后累计。
这个传言当然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有另外一条新闻或许是侧面印证:
反正现在央妈的态度是:各个地方自己去搞定债务问题,不再大包大揽解决。但也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让各地找国有银行去谈。明面上,银行肯定会说:“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主体的偿债能力风险水平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才会审批放贷。”
实际上,大部分省份已经没有能力偿债,只能“时间换空间”,换言之:拖。给更高的利息,压根是不可能的。只要能新债换旧债,那当然也不存在坏账,理论上,这些钱可以永远不还。
你借出去一笔钱,不但利息少,而且很可能永远拿不回本金,我想问,这对利润有没有影响?咱们不能睁眼说瞎话,对不对?
私募女魔头李蓓发表了一篇文章,她提到:
也就是说,如果要保证银行账面依然漂亮,那么置换城投债导致的利润损失,就得从其他地方找回来。银行最大的利润就来自于息差,所以一方面降低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不要那么快降低LPR利率,让背着房贷和企业贷款的老百姓继续承受较高的利率,适当保证足够的息差,或许就能避免让利润下降得那么快。
如果真这么干,说实话就太不要脸了!变相直接让老百姓承担政府导致的一批烂账和腐败!这和明抢,差别不大。
我宁可国家牺牲国有银行的利润,也不要真这么干,否则真的失望,很悲哀。
在2014-2016年期间,中国经济也同样面临非常巨大的考验,央行降息又降准,当时四大行的派息都有减少。如今的局面和当时非常相似。考虑到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利润下降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为了保证充足的资本金,减少派息也很正常。
对于银行股而言,股息派发下跌,自然也会导致股价向下调整。农业银行2015年全年股息比上一年减少,股价也从2015年上半年达到高位后,一直下跌,直到2016年公布业绩后见底。
如今四大行的估值确实算是低估的,盈利比2012年和2016年时要多很多,但股价却同样和当年差不多,看上去并不合理。只不过,外资不信任银行的报表,认为坏账依然被低估,因此估值只能趴在地上。如今又有债务置换的顾虑,除非内资想要刻意抬高股价,否则恐怕一波下跌行情是逃不掉的。
如果基于2023年的股息,中行和农行股价下跌,重新回到2022年11月的价位,我可能会考虑再次买入,当时的农行的价位低于2.3。以目前股价来看,还要下跌15%左右。
原本计划投回银行股的资金,我选择买入2023年11月初到期的美债,买入的年化收益率是5.4%左右。安心等待,让子弹飞一会,再做决定不迟。
当然,我需要承担的风险是:银行股转头就重新大涨。判断错误行情,少赚了,总比亏钱要好得多。心态要放平稳。
未来再回头看看,现在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