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一直有保险人给他打电话,推销3.5回报的储蓄险,到底靠谱吗?
与此同时,最近新一轮国债又开始发售了,5年期的年利率已经下降到2.97%。
如今储蓄险的回报率比国债和定存都要高,那买储蓄险肯定更划算,对不对?这也是目前内地还在售卖3.5储蓄险的最大逻辑。
不过,我们也要转而想想另外一个问题:当国债和定存利率都已经下降到3%以下了,为什么保险公司能够给到3.5%的利率,而且还是保证收益?难道保险公司比国债一样安全,同时收益率还更高?又或者是,保险公司本身就在玩一个庞氏骗局,未来让新收入的保费去支付过去高收益的保单?
无论你是已经还是打算要配置这样的储蓄险,你最好都理解背后的风险,从而评估是否愿意接受,决定持有多久。毕竟,不能单靠一句:国家兜底,来解答这种问题。说白了,真有事儿,这底太大,除了印钞,兜不了。
如果单纯看经营储蓄险的保险公司,利率下降,同时还在卖3.5的产品,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绝对不利的。
保险公司收到客户的保费,并且承诺给客户保证收益,这相当于保险公司的负债。
拿这笔钱进行投资,获得比3.5%更高的回报,赚取的利差,再扣除佣金、行政成本得费用,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
如果保险公司获得的潜在回报降低了,负债端3.5%的压力却没有下降,那么未来利润自然就会影响,理论上还可能亏本。这逻辑很简单,对不对?
2022年以来,国债利率和AA级企业债的利率都在往下走,只不过上市保险公司的加权平均净投资收益率还维持在4.5%到5%左右,但随着国债和企业债利率都下行,保险公司的净投资收益率也肯定得下降。
但保险公司的优势在于:时间换空间。
客户购买的储蓄险,哪怕是一笔过趸交,也需要至少等3-5年左右才能回本,退保价值届时才达到接近3.5%的增长速率。并且,保险公司收到保费之后,就会选择8-10年左右才到期的长期债券配置,一旦买入之后,收益率就固定。所以,短期利率波动,影响的只是保险公司新买入的投资,不会影响到现有资产组合。
保险公司每年有债券到期需要重新配置,以及进入新资金需要投资,这部分资金比例大概是总资金的15%左右,假设市场利率每年以0.25%速度下降,那么保险公司的整体资产收益率从5%下降到3%,需要经过1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从理论上是有充分时间去消化利率下行的冲击。
怎么消化呢?就是降低给到客户的保证收益率。这也是为何最近3.5%的产品越来越少,监管也会要求未来新产品的定价利率调低,比如3%或者2.5%等等。
华泰证券就做类以下类似的假设,如果利率不断下降,只要不断下调给客户的保证收益率,那么就能够确保保险公司依然有足够的投资利差收益。
只不过,这里面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在调低定价利率之后,要继续保持之前的新增保费收入,也就是还得再要求新客户不断地买保险,从而能够让保险公司收到足够多的新保费。
极端情况下,保险公司承保了大量3.5%保证回报的保单,调低定价利率后,新产品卖不出去,没有新资金流入,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又不断下降,结果会如何?你可以想象。
所以,在利率下行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要能做到,回报率调低了,保单依然能够卖得出去,甚至于还要卖得更多!最好,再要求以前4.025%和3.5%收益的客户尽快退保!不要觉得不可能,在20年前,各家保险公司就面对过90年代高利率保单的情况,幸好当时保险的规模还不大,再加上央妈帮忙,严重的利差损算是熬过去了。那么未来呢?......
幸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并不只依仗于储蓄险的利差,重疾险和意外险等带来的死差,以及轻简代理人团队和营运效率带来的费差,都能让保险公司的利润更加稳定。
你会发现,在很多中小公司大卖3.5储蓄险的时候,有些龙头公司则根本不为所动,看似失去了很大一盘生意,事实上他们的业绩报表会非常出色。明白哪些生意真的赚钱,哪些只是赚吆喝,甚至于给自己埋雷,很多公司管理层门儿清。
华泰证券用了一个“打平投资收益率”的概念,意思是保险公司需要达到最低的投资收益率,从而保证至少能有正收益。以2022年中资保险公司的数据来估算,“打平投资收益率”在1.5%-2.9%之间。这个收益率越低,意味着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的压力越低,利率下行的冲击会更小一些。毕竟。如果只要投资收益率超过1.5%就能盈利的话,那全部投资国债都很安全。
如果剔除万能险这样的非保证收益率,完全只看给客户保证收益底线的话,这个“打平投资收益率”大概在0.8%-2.6%。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就能明白,保险公司其实并不担心短期利率的下行波动,但是若长期维持低利率,那确实会带来比较大的投资压力,最困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在未来10年左右。同时,重疾、意外等保障类保单卖得越多的公司,在经营方面会越安全。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你看看过往一些被托管的保险公司,不多半都是在产品回报率方面做得很激进。很少见到主力卖保障类产品的保险公司面临危机的。
如果你有些钱一定得在内地,要寻找一些安全稳定收益的地方做理财,那么大公司的储蓄险确实可以作为一种存款替代。只不过,任何投资都不易过度集中,分散风险的道理在哪里都适用。
不要说“合同保证”什么的,恒大债券和理财产品当年承诺的收益不也是写入合同条款的?人家现在违约了,不一样没破产?所以,只拿保险公司不会违约、不会破产来说事,就是纯忽悠。理解背后的道道,才能明白风险是什么,自己能否承受,再做决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