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羡慕有些牛人怎么有这样的洞察力,怎么能想得那么深刻,怎么能有这样的决断力?
昨天我读了张化桥的一本书,却让我找到很多牛人共同在做的一件事。
插一句,很多人可能不认识张化桥,我百度一下他的履历:
张化桥,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现任复星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工作了5年,1989年被公派到澳洲国立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来到香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任职。其后加入瑞银华宝证券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兼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和主管任中国研究部主管。2006年3月加入深圳控股,任首席营运官。有7年的证券业从业经验。最近两年连续获《机构投资者》杂志选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分析师。2009年初离开深圳控股,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后任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于2012年7月,辞去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一职。2015年6月10日,辞去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职务。
最早让我认识他的是《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这本书,当时算是帮我做了一定的投资启蒙。他本身就是分析师出身,所以确实很能写,也很有见地,也敢说。
这本书本身其实真没有什么太多新的观点,因为这是张化桥自己的读书笔记。如果你正好想找些书来读,那么他点评的这63本,可以纳入到你未来的书单里——希望不要永远只是书单喔!
让我想写这本书的最大缘由,是作者的序言,他提到了他的读书方法:
1. 快读。我假定书是借的,明天就要归还。我必须跳跃阅读,抓重点。
2. 有选择性。绝不因为买了它,就必须读。每天重新选择:此刻最有趣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丢掉大量的书。相较而论,丢掉书更便宜,时间更贵。
3. 不轻易读名人推荐的书。有些名人为书做推荐,但其实并没有读过。
4. 避开艰深晦涩的书。我哪有那个闲工夫?书必须有趣,必须优美。
5. 我每读一本书,一定会写书评或者笔记。一是归纳和提炼书中精华,算是复习;二是能逼着自己快点读完,提高了效率。老是停留在第一、二章,怎么行?商科和文史哲的书,我最喜欢读英文版原版,翻译版为其次。在英语世界,关于如何写一本非小说类的书,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模式。那就是一般的陈述(除了观点之外)都尽可能核实,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绝大多数英文版原版书都相当翔实、内容丰富。
咱们先不谈其他,就先看阅读量——几年读了63本书。我想咱们大部分人,10年来应该都没有认真读过60本非小说类的书籍,更不可能读完后还写水平和笔记了吧?很多时候,人与人在认知方面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拉开。
有时候我在听一些大咖分享时,也常常注意到他们总能引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案例,让即将昏昏欲睡的场合,又因为一句“我讲个故事”,重新恢复精神。这样的故事哪里来的?当然是“带着心去读书”而来。
刚刚去世的查理·芒格,同样被他的孩子们称为“a book with a couple of legs sticking out”,中文翻译很直接:行走的图书馆。
在《穷查理宝典》里,他也提到他非常喜欢读名人自传,因为他觉得通过这个途径,可以跨越时间,和那些伟大的人物交个朋友,更近距离地学习。
当我们羡慕一些牛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和思维,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反思下,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他们那样,真的静下心来读读好书,然后再写点笔记感触,作为检测自己是否读懂的检验?如果你也和吉力一样是一位团队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读过的好书,总结心得和要点,做成晨会的培训课程,分享给同事们,带领大家一同进步?吉力就在这条努力的小径上。
我很喜欢一句话:羡慕别人的成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想成为他,那就得和他付出辛苦,否则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共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