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发现,最近似乎香港成为了大家“嘲笑”的重点,之前是关于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通过草案,所谓要“取消香港外交豁免权”的事儿,最近又出现恒生指数“梦回”1997,在市值上还被印度股市超过等新闻与评论出现。
这些当然都是事实,至于为何造成这样的现状,这个话题放在社交媒体上,必然会引来两方骂战。“黑香港”已经成为了流量密码,就明白现在的戾气有多重了。
作为一个已经移居香港14年的上海人,吉力自己的立场当然站在“希望香港未来更好”,这是废话,任何人“地域歧视”你家乡,你都会拍桌子骂他娘,对不?明明是美国人在搞咱们,结果咱们自己却互相歧视,互相嘲笑起来了,或许隔岸观火的美国人也会偷笑咱们到底是不是都是蠢蛋?所以,凡是看到所谓“香港金融遗址论”的冷嘲热讽,我都好奇背后写这样评论的是抱着什么想法?把自己家砸了,烧了,然后还乐呵乐呵地说“活该”,你觉得这是在干嘛呢?
话又说回来,大众真的“关心”香港?不见得,说白了,也是大家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具体咱们就不细说了,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来旁听吉力的晨会旁听,下周一就有一场。
有同事问我:那香港股市跌,是不是会影响咱们美元储蓄计划呢?我觉得这个就多虑了。
其实,有一个现象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聪明的香港人自己在投资什么呢——除了咱们储蓄计划之外?
答案很简单:投资美股。
吉力自己目前还有港股的持仓,如果阅读吉力公众号的朋友们都知道,每个月底,吉力都会写一篇投资小结,目前的港股投资里,大部分是国企或者“李嘉诚家”的公司,整体而言还是非常稳定。
不过,从2021年开始,吉力就把更多的资金开始投向美股,即使经历了2022年美股下跌,但都没有动摇我的分散投资的意愿,最终2023年美股的靓丽表现就完全弥补了港股的浮亏。
我相信,跟我类似投资风格的香港人并不占少数。
在香港,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港股市场,而是全世界。最简单的例子,通过InteractiveBrokers,你甚至能够投资到印度的股市,如果你真觉得印度会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就能像买卖美股一样,买卖印度的股票。
又或者在美股ETF里,找到投资于印度的ETF,比如INDA和EPI都算是两支规模较大的印度ETF。我们的投资选择可以很多,并不仅仅是A股和港股。
个人如此,保险公司的投资选择当然也会更多,投资范围也当然不局限于内地与香港,相反,根据精算部的消息,某大型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比例在近些年持续增加,特别是趁着如今美元高息的环境,从而降低某个局部区域的风险。
比方说,友邦保险2023年中期年报的Presentation里就可以找到这页,集团的在非分红和盈余资产总共1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房地产债券和股票以及地方站的金额仅占20亿美元,相当于2%,风险相当得低(主要也是友邦中国的业务投资需求)。
保险公司没有义务公开所有的投资内容,毕竟总共2235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仅仅公司债券就来自于超过1900家公司,怎么可能列出明细。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的是,保险公司通过相当分散的全球化投资,在我们提供一份稳定的高回报。
我们买的是保险公司的储蓄计划,借助保险公司投资部的智慧,为我们投资到全世界各种分散资产中,预期获得满意的回报。
保险投保人并不是买入香港政府的债券,更不是单一的恒生指数,或者港交所的股票。哪怕说极端些,香港本身股票如何,IPO融资繁荣度怎样,跟我们买的美元储蓄计划未来回报,关系真不大。
讲到这里,我当然知道一定还有人会说,香港的资金安全性等等,既然都能投资到全球,为何还通过香港呢?这其实又是一个不太方便公开聊的话题。
我简单只提两点思考:
一方面,你觉得咱们国家是否希望能够保持香港的繁荣,能否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弄垮了,失去信誉了,对咱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吗?
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如今都缺钱,如果有什么特别事情发生,新加坡等咱们中国人也喜欢放钱的地方,在必须站边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哪一边?在没有入籍的情况下,就把钱放在异乡,真的安全吗?
“越看上去不安全的地方,却恰恰是如今最安全的”,这就是我的观点。对于大部分希望分散配置的中高净值家庭而言,美元储蓄计划又是最简单的工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