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优高才“普及化”的政策推出后,最早拿到优才的朋友也即将面临续签的问题,于是就有不少朋友来咨询关于挂保险牌照的事儿。
其中当然有只是想完成续签的,如果只是这个需求的话,那么就不用继续读这篇文章了。市面上有各种团队会“忽悠”你,挂在他们那边,并且保证这个,保证那个。反正就是吹。
不过最近吉力也遇到不少朋友是真心希望从事保险工作的优高才配偶,他们并不需要靠这份工作续签,而是认真想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团队。吉力在与他们沟通时,也很中立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也供你参考。
选择团队,选择主管师傅,这既是运气,也是靠缘分。毕竟,没有人能把所有团队都见一遍,哪怕真见了无数团队,你都不确定对方告诉你的,是否真实,而自己是否又真能和团队或主管很好相处。
早在十多年前,我了解保险业也是机缘巧合,了解团队,和主管与总监相处聊了聊,心中肯定依然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毕竟哪怕举出无数成功的案例,都不能代表我自己也能成功。
如果用纯理性的判断,列出所谓的“优劣势”,我根本无法决定,甚至于保险业本身在理性角度考虑,都未必是当年的我最适合的选择。
所以当时我决定用感性决定。我的思考逻辑很简单:和我聊的人,是否可以信赖?我是否愿意将来成为他那样?整体而言有没有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既然没有,甚至于我觉得对方非常值得信任,于是我让感性来做这样的决定。结果证明,当然也不错。
如今,我在面试很多来咨询加入我们团队的朋友沟通时,看得出依然有犹豫。我会建议,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是否值得你信任?是否愿意完全接受的我们的培训指导?
所谓的合作,就是两者互相信任,你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投入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我自然也愿意付出对应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你一步步实现目标。如果你有半信半疑,最后该做的也不去做,这等于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又何必呢?
你不要觉得这样的信任感很主观,很玄乎,其实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一阵子,就能够判断对方是否适合一起合作。英语里会用“chemistry”这个词来形容人与团队之间的感觉,这真心存在。
当然,你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我还会建议对我们团队感兴趣的朋友,来旁听我们的晨会和部分同事的督导面谈。你可以尝试在旁听时融入,并且思考:未来我每天都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我是否觉得适合?这样的晨会培训和督导,是否能够帮助我?相反,不要仅仅听一场团队的“招募演说会”,那是为潜在招募而特别“演出”,你听到的永远是好话,并且与真实工作场景无关。“沉浸式的体验”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决定。
你的直属主管的职级头衔重不重要?是否一定要找总监?还真未必。
头衔职级当然能够证明过去的成功和经验,不过两个人的匹配度才是最重要的。对方是否有你觉得值得学习和欣赏的地方?对方是否有意愿花足够多的时间在你身上?
有不少刚刚建立团队不久的主管,也同样有非常优秀的销售经验,也有足够的时间,愿意陪伴成长,这就难能可贵。
相反,有很多总监因为直属的人数很多,还有各种行业外的事务,你就能想象自己能够获得多少时间。同样的时间精力,愿意投放在谁身上?新人,还是顶尖销售?将心比心。
所以我自己在招募时,就非常谨慎。因为我的时间也有限,可一旦招募了新同事,我就必须分出足够的时间在TA的培训和辅导上,固定周期的督导面谈也必须纳入到我的时间表中。当新人信任我,愿意接受我的指导,那么我自然就要回报这份信任,以及兑现我的承诺。我不会、也不能使用“人海战术”的原因就在此。每个新人都是互信的合伙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留存率”或“业绩数”的数字。
如果你真的对我和我的团队感兴趣,有想法想要探讨合作的可能,我希望你能够把我的公众号、Youtube,以及视频号都尽可能看一下。你自己先评判下,对你而言,我是否是那个对的人,至少感觉上能够让你信任,有你想要学习的地方,然后咱们可以再约见面,看看有没有这样的“chemistry”。
最后,还是说一句,选择,永远有运气的成分,同时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特别在保险业,从来就没有只要选择加入,就必定能成功的事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放下心中各种障碍和内心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结果自然就会慢慢而来。
希望这篇文章会对你有启发。看看咱们有没有这样的缘分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