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家,读了一本很短的理财科普书《拿铁因子》,从一个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带出理财意识,有点类似于《小狗钱钱》。
老外的这种理财书籍可读性真心不错,就算讲道理也能让人有故事的代入感,有切身体会。如果你也想梳理一下自己理财意识的话,这本书非常值得找来读。
所有理财的核心思想其实都很简单:得存钱,并且还得“先支付自己”,也就是工资到手,不是首先去还债,而是先为自己存钱。剩余的钱才能支付其他费用。这也是解决很多人“月光”的唯一办法。
要实现这点,就得“自动化”,比如每月工资到账后,自动从银行账户里转出多少钱,到自己另一个储蓄账户。一切自动化,这样也能避免人性干扰。
吉力自己虽然没有用“自动化强制存款”,而是每个月收入到账后,手动把预算可能用到的流动现金之外的钱,全部存到IB账户,随后买入短期美债。看着银行账户里剩下的点点钱,在要进行大额消费时,也就会掂量掂量值不值得买,以及之后还款压力大不大了。
但在定投方面,吉力则通过IB进行“定时定额买入”。正常情况下,每周三晚上会定时买入QQQ和SCHD,比例是6:4。无论当天在涨还是跌,订单都会到点自动执行。我也不用考虑是不是买在最低位。
4月定投次数较多,是因为在3月底,我对部分港股进行清仓,把获得的资金全部转入美股账户,随后按照QQQ和SCHD的比例进行定投,每周二和周四执行,直到把这笔资金全部定投完毕。
我在各种平台上看到有人大谈前不久止盈了QQQ,之后纳指发生下跌时,就非常得意自己的先见之明等等。
可是,无论是学术界论文还是很多投资者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如果持有指数基金,那么就长期持有,不要做太多止盈。因为你即使有幸在一个短期的最高点卖出,但你又会在什么时候再重新买入?会不会又错过一轮更大的涨幅?决策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不能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毕竟如今连巴菲特的巴郡都很难再跑赢标普500。
同样,在《拿铁因子》这本书的附录里,也放着这样一张图:谁说10%的投资收益率是不可能的?
以过去100年的时间来看,发生了那么多次战争、冲突、冷战,以及各种金融危机,但指数整体依然年化收益率有10%。关键在于:自动定投+长期持有。
有朋友问,那为什么不定投标普500,而是纳指+分红ETF呢?
其实在几年前,我就是定投VOO+QQQ,标普500+纳指100指数基金,但是我后来发现,这两者在持仓方面的重复性太高了!如今标普500的前10大持仓同样都是科技股,和纳指基本上没有区别。既然看好科技未来,那么我宁可选择科技比重更高的QQQ。
相反,QQQ和SCHD这两支持仓,确实很好地互补,前10大持仓没有任何重叠。
同时,如果用从2013年至今的回溯测试来计算过去10年的回报,可以发现60QQQ+40SCHD的搭配也能够跑赢VOO,年化回报率方面,只在过去3年输了0.4%,但在过去5年和10年上,年化回报都更好。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搭配未来也会好过标普500,只是我个人觉得从进一步分散个股组合角度,这样的搭配能让我觉得“进可攻,退可守”。增长的同时兼顾股息收入。
美联储放慢降息,各种地缘冲突也可能愈来愈激烈,谁知道之后是否真的可能出什么事。既然愿意投资在股市上,那么只能坚信经济会带动股市长期向上,这点通过美股百年历史已经得到了证明。
安心定投和持有正确的资产,同时做好熊市来临时自己能有安全的底层资产——美债和美元储蓄保单都能算,其他就交给时间。
期望5月能够有更好的收获!共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