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朋友聊他们的理财规划时,很多人都诉苦现在手上越来越紧张。
有朋友感叹:为什么以前还能存下钱买房,怎么如今到了35岁左右,反而发现月光了呢?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人进入中年,必然会遇到几个问题:
第一,普遍踏入中年,事业进入高峰,同时,工资相较较高,容易成为裁员对象,所以出现35岁中年危机;
第二,父母年老,开始要时间和金钱照顾。
第三,子女和父母的照顾开支出大,如果家里一个人赚钱,太太全职照顾家庭的话,很可能应付不过来。
第四,正因为钱不够,又不够时间,很容易与另一半关系变差。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有朋友在前两年生了二胎,需要改善住房,把手上好不容易积累下的钱,全部用于置换更大的房子。如今......
于是乎,网上出现各种呼吁35岁前的大厂员工尽快考公务员上岸,不少大厂的会议室里有人埋头刷题......
去年年底的数据,2024年国考招考职位18948个、招录人数39561名、过审人数303.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人数225.2万人。上述数据均创下了近五年国考的新高。你觉得今年的数据会不会更夸张?
月薪几千的公务员岗位,大家图的是什么?
当然就是稳定!哪怕35岁入职,月薪5k,至少未来30年能安稳铁饭碗,看似比朝不保夕的大厂要“安全得多”。还能安安心心地把养老金供到退休,未来退休金也比35岁后只能跑外卖的要多不少吧!
但是,收入下降后,真能解决中年的几个问题吗?况且,现在公务员可是5+2,白加黑模式,时间方面未必比996好到哪里去,家里依然无法照顾。
咱们不谈如今公务员60:1的录取率,就算考上了,拿了铁饭碗,自己的人生也就被完全限定了。用一个如此低的代价卖出自己未来所有的可能性?这事儿到底值不值?
于是乎,也有人开始决定拿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赌一把大的!” 这也是第一个陷阱!
哪怕对美股投资一无所知的朋友,都开始尝试美股,更糟糕的是,开始尝试杠杆ETF,甚至于期权!又或者跟风炒作meme股。
比方说,我就在网上看到有这么个网友的帖子:
1万刀入场,体验了一把翻两倍,翻三倍,然后1万刀离场,今天把认知之外的钱都还给股市了。
这还算是幸运的。有多少人享受了“纸面暴富”之后,还为此付出“代价”的呢?毕竟,去迪士尼、环球影城玩痛快了,也得付门票和VIP Pass,对不?
很多人觉得:“你看吧!投资股市基金也只会亏钱”,说实话,没有正确的思维和认知,不亏钱才没天理。甚至于,会让你误以为自己是股神天才,巨大的坑肯定在后面埋伏着。
就好像,大部分买了暴雷信托产品的苦主,大部分都不会是第一次买那种理财产品的。
很可惜,如今的理财自媒体和大V圈内,也都在传授“如何快速赚钱致富”,毕竟这符合大部分人的心态。
相反,如果你去翻翻欧美人写的理财畅销书籍,都是谆谆善诱地告诉你:一点一滴积累,慢慢等候复利效应,才是正确之道。
咱们中国人之前致富速度太快了,房地产价格涨得过猛了,持有一支股票两年都算长期持有了,一谈到要持有十年、二十年,简直天方夜谭。可是,黄金时代过去了呢。
这年头,对于人到中年的朋友们而言,就算少也好,尽量为自己产出被动收入。
很多人认为几千元的被动收入没用,不如不好搞。但其实大大的成功往往由小事开始累积而来。每年回报6%,每月存5000元,20年后,也能存到231万。
财富安全感并不取决于我们赚了多少钱,而是取决于我们存下了多少钱,以及知道多少钱对我们来说是足够的。
财富安全感就是获得足够的资产,注意,不是收入,而是资产,它所产生的被动收入逐步能超过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支出水平。
当有一天我们的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你就不需要工作(尽管你可能想工作),因为你不需要被迫工作换取报酬,来支付你的生活开支。这时我们的人生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去定义。
这事儿听上去很难?难度其实不在于提高回报率,而是在于思考:真的要为了二胎去倾尽所有去置换房子?某些消费真的是有必要的?你真的愿意拿好不容易存下的钱去冒险所谓的“高收益”?
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正确地看待并接受“安全又无聊的储蓄保险计划”。哪怕对于人到中年的公务员,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并且,不要等到被迫陷入财务困境,被迫月光时才开始!
忘掉过去的黄金时代吧。真的不一样了。不要轻易地拿自己的未来去交换所谓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可以自己去积累的。
这也是我为何始终提醒身边的朋友们,坚持定投指数、存保险,忘掉回报率,看重被动现金流!
也欢迎你围观:invest.wangchenjie.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