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月份,对于大部分股民们而言,是相当难受的一个月,惨烈度甚至超过了去年3月的疫情大跌。吉力虽然没有投资任何中概教育股,但是之前定投的恒生科技指数以及腾讯,跌幅都接近30%。如今索性不看富途APP,既然我打算长期持有,如今股价波动,看一眼就会涨上去么?跌了反而给自己心情添堵,何必呢?
在7月,唯一做出的调整,就是把之前定投的KWEB中概互联网指数基金给卖出,不再定投了。倒不是因为中概股大跌的缘故,而是中美冲突越发严重,又有谣言说美国禁止基金投资中港股市,那么作为一支美国注册的ETF,未来会不会对于投资中概股和港股有限制呢?
可以投资腾讯、阿里、美团等中国互联网或科技龙头的方式有很多,何必要通过美国的ETF投资中国呢?
调整后,在美股上,每周定投VOO,QQQ,以及ARKK。又重新把ARKK纳入到定投范围,是因为依然看好它是作为QQQ过于集中在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的补充。
在这轮大跌中,银行股也下跌了不少,建行港股的股息率已经超过7%,扣除10%的股息税后,依然超过6.3%。对我这样的现金流投资爱好者而言,已经非常满意。
目前,我已经建行9.4万股,农行12万股,根据今年股息派发的金额,总共收息5.7万港币。如果未来银行股继续保持在低位,那么继续慢慢买入。
在雪球上,常常看到有人觉得“投资银行股很傻,派息不填权,岂不是拿你的本金在派息?”
其实,这种想法是典型的A股散户的认知,因为A股不注重派息。可是在港股和美股,为了收息而投资,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哪怕你看看巴菲特,他的理念不也是长期买入看好的公司,然后等待着派息分红?如果不看派息,他投资可口可乐干嘛?又没有爆发性的增长。
如果派息后不填权,那理论上是不是终有一天股价会跌破0?你觉得在我们有生之年,会看到普通人可以0代价把银行给买下来么?开玩笑呢。
银行以后确实不会有太高的增长率,并且要向实业让利,但银行的利润依然比大部分行业要高得多。哪怕以后利润不再增长,每年能够有6%的派息,18年就把本金全部收回来,余生都是利润,难道不香么?
别看A股股民们咋咋呼呼的,有多少人每年能达到长期6%年化收益的?恐怕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吧?
并且,我们投资是为了暴富?那还不如去赌场。我的投资目标很明确,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被动收入,让自己可以随时退休,然后再通过指数基金,获得市场平均收益,让资本增值,让自己的养老生活更加宽裕,未来也适当可以资助孩子。
下跌过程很难熬,但谁又保证这不是一个黄金坑呢?这里我又要提一下加密资产了。
吉力一直在定投一个加密资产类ETF——BOX,从4月开始至今定投116天,看看买入价格就知道,目前的价格相比最高峰,依然下跌40%左右。定投收益亏损最严重时,亏了超过30%。
但是,定投的特点就是:价格越低,买的越多。在买入价格依然远离最高位的情况下,定投整体市值已经归回本金。如果未来加密资产价格继续上涨,那么也很快迎来丰厚的盈利。
为什么我在定投亏损30%时,依然会选择继续保持定投呢?
一方面,是我确信加密资产的未来,比特币超过50万美金,这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大概率出现在10年内。那么,10年10倍收益,你满意么?至少我是肯定会相当满意的。
另一方面,我确信定投是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方法,没有之一。相比基金经理,我们在信息上就是不对称的,连基金经理在这次大跌中都损失惨重,我们普通人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无脑定投。只要我们确信资产肯定是长期上涨的,那么无论今天买的价格是高是低,相比未来,都是低位买入。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这句话来结束本月的小结: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我们普通人,更容易从称重机里赚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