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力遇到不少朋友都开始愿意咨询多元货币储蓄了,为啥?
因为2022年亏怕了!
并且,大家心里也都明白,2023年这行情,对于散户恐怕也难。
年初至今,A股其实也是在涨的,但请问:有多少散户赚了钱?更不用说,去年亏的,都不知道啥时候能赚回来呢。
于是乎,很多人开始排队到香港银行开户,选择多元化配置。
不过吉力想提醒的是,港股或美股,风险可比A股要大得多,也陌生得多。
做多元化配置,就如同是横跨“投资的太平洋”,你拿着几万或几十万,哪怕上百万美元,都属于一块“小帆板”。这年头,黑天鹅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做点投资理财还得承担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这又何必呢?
对自己投资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打理,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坐航母”!
成为保险公司的上千亿美元的资产的其中一份子,让最优秀的资产管理人,帮我们打理。要求不高,只需要实现保单计划书里的预期回报数字,就行了!
这些航母有多大呢?吉力整理了香港最大的几家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资产投资总额的数据。
虽说数据都来自于年报,但未必有直接的可比性,仅供参考。
比方说,友邦的所有资产来自于亚太业务;保诚有大部分资产都在英国和欧洲,但并没有在年报里清晰列明亚太区的资产规模;永明的主要业务在北美,在年报里并没有单独区分亚太区的资产规模;宏利、永明和安盛还有大量的“资产管理业务”,这部分和保险无关,并未列入上述统计。但是,表格中的数字是否已经全部去除了非保险业务?吉力也不确定,也不打算深究,毕竟,不会出现数量级的误差,到了千亿美元规模,差个一百亿,也不算啥,对不?
我们当然不能说,规模越大,就铁定越安全。
但是,我相信你肯定承认的是:作为投资市场里最大的“买方”,保险资金规模越大,谈判的话语权也越大,越有机会拿到优质的投资项目;投资可以足够分散,减少黑天鹅风险;资管部也越容易吸引到顶尖的投资人才;投资风格和保单分红制度也更加成熟与完善。
既然都把资金做多元化投资,希望有个安心,当然优先选择资产规模大的保险公司。
我相信,也有人会说:也有很多基金,规模很大,反而亏得更多啊!
没错,吉力在此又想吐槽一下易方达的张坤,过去两年,把19年和20年的盈利全部都吐了出来,还不够!但是8.5亿的管理费,却照收无误。吉力自己也是“苦主”之一,持有两年,至今亏损25%!
但保险公司的投资逻辑,和基金完全不同。
基金经理必须时不时对业绩表现负责,如果一旦在大牛市里还跟不上指数,投资者就会“赎回”。所以,如今大部分基金经理,包括张坤,就不得不选择“抱团”。跟着其他基金经理一起买,要跌大家一起跌,至少不会犯错。
但保险资金则没有这样的压力。给予投保人的预期收益,都在计划书里列明的,甚至在初期,现金价值更是远少于已交总保费。这就让资产管理人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做好配置。
收益最大化,并不是保险资金的投资目标;相反,获得安全稳定的收益,兑现预期收益的承诺,匹配到期保单的现金流,才是险资管理优先考虑的事儿。
从上图,某家香港最大人寿保险公司年报里公布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大部分资产都投资在国债和企业债中,并且企业债券的投资等级也有严格的要求,还分散在超过1900个发行人,平均每家持有规模只有4000万美元。
对于两千亿美元资产规模而言,这是不是相当分散化?
从最近友邦公布2022年分红实现率,几乎所有产品、巨大部分年期的保单,分红实现率都达到100%,这就可以看出,乘坐这样的“航母”,是相当得安全、安心。
当然,投资并不仅仅是保险,把可投资资产的20%投入到储蓄保险上,应该算是一个追求安全感家庭的上限。
只不过,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你,投入到储蓄保险上的金额并没有达到这个比例?那就意味着,你的投资安全垫还不够“厚”。万一股市或基金有个风吹草动,你能确信自己养老目标和孩子教育金的目标,肯定能安枕无忧地实现吗?
未来中美冲突肯定是常态化,可以预见的投资风险也不小,大洋上的风浪如此之大,选择小帆板,还是航母?你觉得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