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5月,我记得从自修室回到宿舍里就打开咱们交大饮水思源BBS的GoAboard版,看看上一届师兄师姐们的Offer,随后看看有哪些学校未来是要申请的。
18年后的5月,我又开始干类似的事情。不过,“这一轮回”就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我的宝贝女儿。
除了已经递交申请的四家学校之外,我们把之后有计划需要申请的学校全部一一列出,做成一张飞书协作表格,这样方便我们随时更新申请进度。
做完后一看,不得了... 21家... 当年我申请美国Ph.D也就递交了不到10所学校。
做完后我和太太说,是不是需要再进一步筛选?得到“过来人”同事面授机宜的她说:就这样,都申请!
为啥呢?我听完后,只能感叹:香港的妈妈们真的都太拼了,拼出的经验也确实值得学习。
首先,就算名单中很多学校你未必都中意,但都不需要在申请阶段就去掉,毕竟申请费也没多少钱。可是,很可能在面试阶段,几所学校会撞期,到那时候再做选择去哪家面试就行。
其次,在面试高峰期,比如下半年的9月到10月,若是孩子能有固定的面试安排,也容易让TA保持状态,习惯这样的场面,从而有更好的表现。所以,即使要去面试的学校未必是自己最理想选择,只要面试不撞期,就去!
第三,在学校开启申请后,不要立刻就着急报名。因为在安排第一轮面试时,学校的行政很可能会按照递交申请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比如,我们家接下来就有一场面试被安排在早上8点半,很明显就是因为太早报名,被安排了第一场。到时孩子有起床气就麻烦了... 甚至于,有些家长会尽量让自己安排在后一天面试,这样第一天的“面经”还能够作为参考。作为孩子爸,我只能感叹,我想不到那么细啊......
如果两所学校的面试撞期,而这两所学校都是自己中意的,那么当天上午就杀到诊所排队,让医生开病假纸,交到另一家学校请求延期面试... 我听完,只能感叹,太拼了啊...
在了解学校的同时,我也浏览了下香港的幼升小家长论坛,还是很容易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呈分试(香港小升中测试)的父母,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觉得自己家肯定是牛娃,所以会看不上一些“一条龙学校”的中学,觉得不是B1A,会影响孩子未来考大学;
但有些“过来人”家长,则会更偏向于一条龙学校,毕竟这些学校的中学即使未必是最顶级,但至少也多半属于B1等级。6年时间,真不知道孩子会如何,谁又能保证孩子一定能够处于1st Tier,从而有本事申请上B1A的学校呢?万一是包尾咋办?哪怕在最牛的小学包尾,都可能只能去申请B2的中学。相反,一条龙学校至少能够保证有最基本选择,然后再看这个学校会不会安排呈分试考试。万一真是牛娃,中学时依然可以选择更顶尖的直津学校(比例不会超过5%,这种话题仅限真的牛娃)。
不同家长对于同一所学校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如果看多了,反而会晕,说什么的都有。这也是为何有可能的话,去听下学校宣讲会,看看是否认可学校的理念,这点还是很重要。比如真道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是11年学制,比其他学校少了1年。学校觉得因为不参加呈分试考试,所以可以节省时间,早一年毕业工作,不香吗?但有家长却不认可,觉得少1年准备DSE,怎么能有好成绩呢?看来这样的家长是没了解过啥叫“跳级”啊......
当年我选择读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其实就感受到:学校排名啥的真是浮云!Location和与教授的匹配度,才是最关键的。
Location决定了未来毕业后的出路,在加州或者纽约上学,真的跟我们以前Atlanta差很远的!
学校排名再牛,但遇到不合拍的教授,会非常痛苦。中途退学、抑郁,甚至自杀的案例都不少。相反,学校凑活,但教授很nice,毕业也顺利,还帮忙推荐工作,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如今给娃申请学校也是一样的。除非真的愿意孟母三迁,否则Location还是很重要。能别让孩子折腾校车,就别折腾。
学校和自己家对孩子期望的培养理念要一致。不希望内卷的,去到一家“很谷”的学校,谁都痛苦;相反,一家Happy School面对喜欢内卷学术的家长,也是互相折磨。
最终,为人父母,尽人事,听天命。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们父母安心做好“副驾驶”。
我网上看到这么一张图,也分享给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