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投资一支基金,亏损81%,基金经理还觉得“可以再坚持坚持”,你是不是希望他立刻滚蛋,不要再祸害别人?
这个私募基金经理就是雪球大V云蒙,2014年靠一波银行股势头,在雪球上一战成名。之后觉得自己能行,于是2017年创业做了一个私募基金,最初的集资规模竟然高达1500万美元。随后,基金净值一路干到0.19,也就是损失81%,目前基金净值仅剩下几百万美元,其中超过40%还是他们家两夫妻自己持有。
我只能真佩服投资私募的有钱人们,面对这样的亏损,还无所谓,有耐心陪着基金“坚持到底”?
我相信,大部分散户想把一笔钱亏掉80%,也挺不容易的吧?那是得踩多大的坑?这私募基金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还是离不开亏钱的最大祸首:杠杆融资。
云蒙看好银行股的低估值,通过盈透(IB)的欧元进行融资,然后再投资港股的四大行股票,杠杆比例2.8倍!我真心佩服竟然还有投资者愿意跟着他这样一起疯。
2.8倍杠杆是什么概念?
我们假设云蒙自己出资100万,通过IB又借了180万,总共280万投资四大行股票,这样的杠杆比例就是2.8倍!
为什么IB会允许他借钱投资呢?因为只要开设保证金账户,每一支股票都有自己的“可杠杆比例”,越是大型公司,可杠杆比例越高,一般最高杠杆大约是5倍,也就是你抵押10000,可以买到50000的股票。
杠杆投资的好处当然是可以放大收益。如果银行股借着一波势头,上涨了10%,这280万就增加了28万,但云蒙的本金才100万,所以他获得涨幅是28%!(当然他还需要支付利息,咱们先不考虑)
作为银行股的爱好者,吉力是能够理解云蒙的想法。自从2018年那波大跌之后,银行股在过去3年都属于被严重低估的范畴,四大行港股的股息率最高都超过9%,可以算是不错的投资标的,但是被低估的股票,可以继续被低估,甚至可以更低。
这时,杠杆投资双刃剑的另外一面就彻底展现出来。如果股价下跌10%,280万的市值亏28万,借给你钱的券商可不会承担亏损,而是全部由100万本金承担,相当于下跌28%!
极端情况下,这100万若只剩下大约20万时,券商就会直接斩仓,相当于下跌28%,这100万将直接打了水漂。
农业银行A股在2018年初股价最高达到4.5左右,在2021年5月,跌幅就超过了28%,之后更是一路下跌,最低时跌幅达到39%。不要以为银行股很稳定,那也只是相对的。
今年年初,雪球上另外一位大V梁宏就提到这样的投资是瞎扯淡,云蒙还出来说,这是不懂银行股,不懂估值,更不懂盈透的平仓方式。
云蒙提到的平仓方式,是指盈透在计算杠杆时,确实存在“刀下留人”的情况,因为在计算时,盈透要求有一定的缓冲,即使显示流动性低于零,也不会立刻斩仓。如果这时补仓或者市值反弹,依然能安全。但这并不代表梁宏说错,无论券商的机制如何,本质上券商是不会承担任何实际的损失。最终自己的本金全部亏光之前,券商一定斩仓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
至于云蒙说人家不懂估值之类的,还是回到之前说的,市场不会因为估值低,于是就不再下跌。如果你不加杠杆,那你认为估值低,总有价值回归的那一日,装死躺平,完全没问题。可是,大哥,你可是加杠杆的啊,不但股价跌,有斩仓风险;只要股价不涨,你还得支付融资利息,如今欧元的利息也不便宜,变相你的市值肯定越来越少。如果等不到“解放军进城”,你就挂掉了,那价值回归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我很纳闷连这样的问题都搞不明白,还能做私募基金。这行如今的门槛是有多低啊?
如果看银行业的本质,它已经是“杠杆经营”,银行本身的资本金就那么点点,大部分业务就是吸纳咱们老百姓的存款,然后高息借给企业和房奴们,这本身就是借了杠杆。借钱投资银行股,就好像本身踩高跷了,你脚底下再加一倍长的木杆,真是怕死的不够快。
所以说,不要觉得这市场里,很多大V就真的牛逼,真心未必。
人家股神巴菲特都说了:借钱炒股,那是疯子!
吉力是从事保险的,有人会问:借钱买保险,做保费融资,是否安全呢?
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包括高净值人群),除了房贷之外,保费融资是唯一值得借钱投资的项目,只要借款利率合理。(我个人觉得目前的贷款利率还是过高了。)
主要原因是:保单现金价值不存在大幅度下跌的情况,因此不会被银行斩仓。贷款利率的高低只会影响最终实际的收益率,除非贷款利率长期高于保单实际收益,才可能会发生亏损的可能。正常情况下,保单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杠杆放大利息差,从而扩大回报。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投资方式,也是大部分高净值人士用保险进行投资的主流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