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朋友的一条微信,给我看了一下最近她收到的工商银行股息的截图。或许是她第一次收到股息吧,感受到她还是蛮开心的,她接着说,虽然现在账面上还有一些浮亏,但是会继续持有。
我回复她:之后这一年,内银股或许会因为受到房地产的各种负面消息而导致股价下跌,要做好心理准备。但是现在银行股的股息率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估值很低,相信整体经济虽然困难,也不可能发生GDP萎缩的情况。所以银行依然是赚钱的,只是赚多赚少罢了。只要长期持有着,就不用担心。
她说,如果股价低了,就再买一些,毕竟股息率摆在那边的。
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投资其实会很简单,只不过很多散户对此不屑一顾而已。咱们赚自己的钱,何必和别人去争论一二呢?对不?
2022年7月,A股港股与美股完全是两重天。恒生指数下跌了7.8%,沪深300下跌了7%;美股那边,纳斯达克100上涨了12.55%,标普500指数基金上涨了9.2%。
吉力的现金流组合在7月有正回报1.15%,还没有计入已经除权,但尚未收到的股息。
7月的现金流组合成分股没有发生任何变动,不过在月初时,对两支H股,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进行了“避税操作”。
哪怕证券账户直接在香港开设,H股在派息时,都会预扣10%的股息税。如果持有的股数比较大,涉及的股息超过了10万,那么单纯股息税就达到1万,远远高于交易成本。所以,我们可以进行“避税操作”,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先查询H股的除权日,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除权日都是7月7日,所以必须在7月6日的收盘前卖出。
在7月6日,吉力以3.12的价格卖出了全部中国银行,随后,设置了两个“撤销前一直有效”的买单,买入价格分别是2.8和2.66,股数分别是原先的1/3和2/3。为什么这么做呢?
中国银行此次派息是每股派0.26港币,如果7月6日以3.12收盘,那么7月7日的开盘价理论上是2.86,如果我在2.86的价格把昨天卖出的中国银行全部买回,这个差价产生的盈利,实际上就是税前的股息。我规避掉了10%的股息税,付出的成本只是买入和卖出的交易费用。根据富途的交易成本来计算,实际成本比股息税少一半。
但我并没有设置2.86再次买回,而是分别设置在了2.8和2.66,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内银股在股息派发后,股价会持续下跌,直到年底时,会再次回升。或许是因为内银股基本上都是1年派1次股息,所以很多人在收息之后,并不愿意再持有1年,所以会把股票卖出,导致股价下跌。
事实上,在7月13日时,中银的股价下跌,跌破了2.8,于是系统自动买回了之前总额的1/3,剩余的2/3就等着股价继续下跌到2.66,才有机会买入。
那中银的股价会不会跌到2.66以下呢?我觉得在未来1年内,还是有很大概率的。毕竟现在没有形成牛市的经济大环境,银行股的利润增速受压也是必然的,市场没有理由给银行股提高估值,下跌的概率要高于上涨的概率。相比2.8,2.66又低了5%,如果能够以这个价格买回,又降低了成本价,对于持有银行股而言,安全感进一步增加。
当然,过去历史上,也存在银行股派息之后,依然不停地涨涨涨的情况,那也没办法,到时再做决定呗。
美股定投那边,依然根据设定的程序,每周二定投VOO,每周三定投QQQ,虽然今年至今整个组合依然下跌18%,但又有啥可以担心的呢?耐心等候就行了。如果以10年或者20年为限期,美股是相当大概率可以给我们不错的正回报的。
成为时间的朋友,是我们普通人做投资,唯一可以做的事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