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在财经媒体上,很少看到“靠股票收息”获得成功的投资者故事呢?这样的模式是不是注定失败的?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咱们中国股市的时间还太短,并且大部分股票依然是“短炒”为主,上市公司都并不重视通过派发股息来回馈股东(他们是否在乎股东,都是个问题)。
第二,持有优质公司几十年,慢慢地收息,这样的故事太无聊的,写出来也没什么人会关注。大家只想看到,又有什么人,拿着几万元入市,结果成为亿万富翁的。这才是大众对于股市的幻想(幻想和梦想,是要区分一下的)。
第三,大部分收息投资者都非常低调,投资回报也不会像巴菲特那样惊艳,在外界人来看,你的投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干嘛要了解太多呢?
但是,很少有媒体报道,并不是没有。在美股市场中,就有这么三个平凡人的故事。
第一位投资者叫安妮·谢伯(Anne Scheiber),她在1944年的5000美元投资,在1995年101岁去世时变成了2200万美元。她作为国税局的审计员工作了23年,年收入从未超过3150美元。她在审计报税单时学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美国致富的最可靠方式是积累股票。
她寻找自己熟知的品牌,然后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几十年来用收到的股息做再投资,从不卖出股票。
即使在1972-1974年的熊市和1987年的市场崩溃期间,她也从未卖出,因为她对自己的股票选择有很强的信念。她还持有一个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比如可口可乐(KO)、百事可乐(PEP)等等。
美林的客户经理公开了她去世那年(1995)的持股列表:
她以在美国国税局任职期间审计纳税申报单的好奇心阅读年度报告,还参加了年度股东会议。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机会增加收益和长期支付更高股息的强大特许经营权上。
在她的晚年,她将红利再投资于免税的市政债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投资组合在她去世时有30%的固定收益分配。在她去世时,她的投资组合每年抛出750,000美元的股息和利息收入。她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耶希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尽管她自己从未上过这家大学。
关于安妮·谢伯的信息: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e_Scheiber
第二位投资者是格蕾丝-格罗纳(Grace Groner),她在1935年将180美元的小额投资变成了2010年去世时的700万美元。格罗纳女士在雅培实验室担任了43年的秘书,她在1935年投资180美元购买了3股雅培实验室(ABT)的股票。在接下来的75年里,她只是将红利再投资。她从未卖出,只是持有她的股票。
她很节俭,在大萧条时代长大,是典型的邻家百万富翁类型的人。格雷斯-格罗纳将她的全部财产留给了她的母校。她的700万美元捐款每年产生约25万美元的股息收入。
但坦白说,格蕾丝女士的投资方式,并不值得推荐,因为她只投资于自己工作的公司,风险相当得大。如果公司倒闭,她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业,更是多年的积蓄化为灰烬。当年安然在倒闭时,15000员工中,近62%的储蓄计划依赖安然股票,最终这些股票一文不值。
格蕾丝女士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她那么长期持有公司股票的精神,但是投资组合还是建议要多元化为好。
关于格蕾丝-格罗纳的信息: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ce_Groner
第三位投资者是罗纳德·里德(Ronald Read),他在2015年去世时留下了800万美元的财富,捐给了一家医院和图书馆。罗纳德-雷德没有金融学位,也没有MBA学位,他只是一个加油站的服务员和机械工,在退休后,他又做了兼职看门人。
里德先生的巨大财富,并不是靠天才般的投资技巧,而是节俭,然后投入股市里优秀的公司,长期持有。《华盛顿邮报》的Barry Ritholtz赞扬了Read,写道:"一个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如何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这包含了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储蓄典范。"
它显示了一个从未获得高收入的普通人是如何在他去世时积累了价值800万美元的股息投资组合。这个投资组合是节俭、辛勤工作的结果,并且能够购买股票持有几十年,同时耐心地将股息再投资。
有人会说,是这些人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正好踏准了二战后,美国高速发展,霸占全球老大位置的80年,才有这样的财富。
没错,巴菲特自己都说,他出生在美国,赶上了美国的国运,才让他有如此的财富,如果他出生在非洲,谁还会认识一个叫巴菲特的人呢?
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这三位平凡人那样,在离世时积累那么多财富的?为什么美国还会有穷人的存在?之所以他们三个能够成为故事,能够在维基百科里都能搜索到他们的名字,就是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的长期主义,把股息再投入,不断滚雪球,最终越滚越大。
他们在一生中,遇过好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很多次,但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甚至于里德老先生的股票都是实物股票存放在保险箱里的,换言之,他根本没打算卖出过。
我们羡慕美国股市过去100年经历的涨幅,那谁说未来的100年,不会是咱们中国和香港股市的腾飞呢?若干年后,我相信咱们中国也会出现一些普通人通过长期持有优质的公司,成为千万富翁。到时候你的孙辈会不会问你:为什么你没有把握那么好的时机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