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坊间有一款新的美元储蓄计划,和一众热卖的产品不同的是,他家主打15年到期,全保证收益。
很多人不是觉得香港的美元储蓄保险保证部分比较低,都是靠非保证收益吗?你看,就有公司推出15年到期,保证年化回报率最高3.9%(一次性预交5年保费,相当于趸交),看上去是不是挺香?
可是,有做投资的朋友看到同业有发这样的产品海报,于是就来问我:为何会有人买这样的“智商税”产品?
我纳闷: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说:根据这计划书预期收益,假设我打算提前拿,基本上就没收益啊!比方说,8年内取钱肯定亏,10年若需要取钱,年化回报率才1.19%,要拿满15年才3.9%,那我为什么不配置一份15年到期的美国国债呢?同样是保证回报,美国政府的信誉总高过保险公司吧?期间任何时候我还能把美债卖掉,如果未来降息,还肯定不会亏。如果未来又加息,我提前卖掉再换更高利率的债券,难道不比这产品好?
你看,这是不是行家?
我在IB内查找15年到期的美债,2039年8月到期,目前这支美债卖价105.53美元,到期年化回报率是4%。同样是15年到期结束,回报率确实比这种产品更高。中途如果要卖出,也不至于像保险产品那样亏本或者收益率少那么多。你说这朋友有没有说错呢?
但根据这个产品和美债的比较,是不是能够得出结论,保险产品就是“智商税”?我不能认同。我聊聊我的看法。
对于有些产品,比如这种15年到期的计划,它卖得确实是一种“认知差”,赚的就是不懂投资美债、不愿意花心思开美股账户、不希望学习如何投资美债的客户。
既然保险公司能够用很简单的方式帮你实现类似的需求,那么支付一些利润给到保险公司和代理人,合情合理。
这样的产品并不是“智商税”,它同样有很大的“弥补认知差”的价值。
就好像如今很多人申请优高才都会找移民中介。都符合优高才了,高知人士,难道不懂如何填表申请吗?当然不是,只是花钱买省心罢了。
不过,更多长期的养老年金险,或者长期美元储蓄计划,它卖的就真不是“认知差”了,而是完全可以视同为一种资产配置,你找不到任何替代工具。
比方说,配置年金或储蓄险作为养老用途,年期非常长,要实现终身的现金流收益。你说,我也可以用指数基金定投,或者像吉力你那样做现金流投资呀!
我的答案是:不行,你做不到的!这跟认知水平无关,而是跟人性有关。
在牛市里,你会定投得很开心,谁不愿意看着股市每天涨?但在熊市里呢?你能不能有信心继续定投下去?
就说咱们现在的A股以及各种公募基金,现在已经熊了好几年,有多少人还在定投?是不是都放弃了?——包括吉力自己。
但谁说若干年后回头看,现在不是一个“黄金低位”呢?
可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啊!你找A股的问题可以找出一大堆,都会告诉你没有信心!在熊市里,你看到的都是问题,都是负面。其实你投资美股也会是一样的。
在2020年股灾时刻,以及2022年纳指暴跌30%以上时,连我自己都怀疑,美股的逻辑是不是彻底变了?未来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不能拿过去100年的回报再来看未来吧?现在不一样了!怎么办?要不要停止定投,甚至于低位抛掉再说?
这并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当你把未来大部分的家庭稳定的前景都依托于变得的股价时,人性会让你失去理性的思考。
所以,在2022年10月,美股最低位时,我停止了纳指定投,但幸好没有抛,因为每当下跌,我都会打开APP看下我的保险现金价值和预期未来的收益,看到这笔钱,我告诉自己:即使股市里亏钱,我至少还有保险这笔钱在,我能等得起!
储蓄保险,同样是有保障价值的,它是给家庭财富买的一份保险,是我们家庭这辆往前行驶的SUV里的安全带。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用上安全带的真正作用,但是你不能没有它,因为它能让你觉得更安心。
长期储蓄保险提供的就是这份安心感。
这也是我自己在不断分享投资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强调储蓄保险重要性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卖保险,而是我就是这样在为我的小家庭保驾护航。
那你有没有配置足够的长期储蓄计划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