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投资的事儿,他之前准备了一些资金打算买房,可是看看目前的行情,也就暂时放下了这个念头。于是他也问我:你们有什么适合的投资选择吗?
这个问题我是给不了答案的,就如同一个人跑到医生面前,问:你有什么药适合我吗?你说,医生敢随便开药不?
于是,我问他:那你这笔钱打算如何呢?
他想想,说:也没什么特别的目的。你们卖保险的总是说要准备养老,我想这笔钱也应该适当做养老用途?
那你现在这笔钱做了什么投资呢?我继续问。
他说:现在就做3个月定存,利息也不错啊!暂时就这样做着呗。
我相信,他这样的做法挺正常的,特别是现在3个月港币定存还能拿到3.5%以上的利率呢,相比内地人民币存款,岂不是很香?
这也让我想到在豆瓣的FIRE社群,很多人都是拿定存利率来进行测算,自己到底够不够财务独立的。
比方说,存了500W,全部放银行,现在2%的存单利率的话,一年也有10W,不也挺好的吗?
那有问题吗?咱们做个类比,你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要跑一场马拉松,或者半马吧,我们会把每1公里,或者每100米的时间和速度,作为分段标准吗?基本上不会这么做。
相反,大部分马拉松选手会设定一个适合的“配速”,如果一个跑手的目标是完成全马(42.195公里)用时3小时,那么他需要保持平均每公里约4分15秒的配速。当然,很多跑手是不会始终保持一个均匀配速的,而可能是在前半程稍慢,后半程逐渐加速。这种策略常用于节省体力,避免在前半程消耗过多,后期无法保持速度。这有个专业名词,称为Negative Split。但是,没有跑手会在前半程散步,因为后面不可能加速追回差距。
有经验的跑手,也会每经过一段距离,通过运动手表来检查自己的当前配速是否符合预期。如果发现速度过慢或过快,他们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那我就想提醒你思考:如果为了咱们的养老多做储蓄,这是一场1000米短跑,还是一场马拉松呢?
如果你已经是50岁甚至55岁,那么这就是一场1000米短跑,把辛苦累积的存款放在定存里,获取一个很低、但是安稳的回报,这不算糟糕的选择。不过风险就是,你的利息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少。你能保证自己的消费也会随之降低吗?
如果你和吉力一样,才40岁不到,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二十多年(你觉得未来我们这代人退休时,真的只延迟到63岁吗?),这样跨度的储蓄,自然更像一场马拉松。
用短期定存为养老做准备的话,就相当于把马拉松拆成42个1000米赛跑,还用越来越低的配速,结果到养老时发现没有足够足够的钱。甚至于,这笔钱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挪为他用,就好像本身在跑马拉松,却中途离场喝大酒去了......
毕竟,流动性的另一面,是让你频繁要做出投资选择,你能确保自己每一次选择都正确吗?不要嘲笑为什么有人会被P2P或者“资金盘”诈骗,很多亏钱的方式不比他们聪明多少——比如投资某些股票。
保持正确的配速,目标明确且坚定不变,就是养老金储蓄的关键。
政策出来,我们平头老百姓能做的,只能是拥护。
不过,对于大部分非体制内人士而言,养老金领取年龄和实际能够工作到什么时候,其实是无关的。63岁退休无法保证你能持续工作、领取薪水到63岁。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尽早退休,或者在“被动退休”时,依然能够安心地生活,养老储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既然上面做了这样的决定,那么我们也必须为自己负责。
保持配速,意味着我们最好是以平均通胀2倍的回报率进行长期养老金投资,尽可能保持在6%左右的回报率会更为妥当。哪怕不考虑因为流动性而会做出错误决定,通过定存来做长期储蓄,回报率也实在太低了。
目标坚定,意味着我们必须专款专用,最好愿意放弃一定的流动性,从而能够换来更好的长期回报率或保证收益。
吉力是卖保险的,当然会反复强调通过中长期储蓄保险给自己做好养老储备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也可以增加美股指数基金的定投——香港打工族的MPF就应该全部ALL-In在美股指数基金上,这样的强制储蓄是最适合投资美股指数的。
储蓄保险+美股指数定投,是养老储蓄非常完美的搭配。到接近退休年龄时,可以适当减少美股的比例,到时在逐步转换为债券,是非常合理的选择,或者你像吉力一样,一早就配置能够派息的收息股,这样只需要靠股息被动收入就能实现养老消费需求,那更加完美。
如果你配置的是如今的美元储蓄险,那么到了退休年龄时,把部分非保证收益进行锁定,转化为固定利率回报的分红,这样也能够进一步降低风险。很多人觉得美元储蓄计划的分红不稳定,其实是不了解锁定分红机制,这对于未来养老人士而言,会非常有用。
延迟退休时代来临,再怎么强调个人养老储蓄都不为过。如果你还没做准备,真心建议做起来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