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财经新闻时,看到一篇盘点目前港股20支高息港股的帖子,点进去一看,不得了!如今财经文章都不需要审核了吗?竟然还能这么乱写?
怎么回事呢?我看到这么一段内容:
在地产股里,这篇文章推荐了这么一些股票,并且大大地标注了“股息率”,但问题是:新世界压根就不该放在里面!
因为就在前不久,新世界已经宣布暂停派息。这篇文章的股息率明显是用的是去年的全年股息,然后再除以现在的股价,看似有5.36%的股息率,好像不错?但他家暂停派息的情况下,股息率是0!
而且一家公司暂停股息派发,意味着在财政上真的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已经没钱再派息,或者不愿意把仅有的现金再派发给股东。这种财政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一旦发现上市公司暂停股息派发,那么立刻走人是更好的选择。
那过去的股息派发来考虑未来,这也是很多人批评看着股息来投资,是一种“刻舟求剑”。
吉力作为现金流投资者,投资就是看重股息,我是怎么看待的呢?我拿我的组合内目前还持有的港股来参考:
除了少数几支港股之外,我的港股现金流组合里基本上全部都是“国企央企”股,因为在咱们国家做生意,绝对就是看政策。秉着“坑谁都没有道理坑自己”的基本原则,投资国企、央企股,虽然获得几倍涨幅的可能性不是那么大,但是胜在安全。
除了长江基建之外,组合内所有的股票的股息率都在5%以上。长江基建因为股价上涨,且已经保持了27年股息增长,港股市场内独一无二,所以即使目前股息率并不高,我依然愿意持有——但不会再追加投资。
那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刻舟求剑呢?我是这样思考的,也供你参考。
首先,我们在投资一家公司时,肯定考虑他的“持续经营”的特性,否则根本就没有投资价值。如果是在持续经营的话,那么过去的政策和业务逻辑,理论上和未来应该保持类似,除非管理层大换血——一般也是在业绩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出现。在港股中,股息派发政策的稳定性还不算明显,但在美股中这几乎是一条铁律。除非真的经营出现状况,否则没有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愿意暂停股息派发增长的政策,因为这会对外发出相当负面的信号,股价大跌是必然的。
如果一家公司已经保持很多年的股息派发增长,假设我们不知道他家业务到底如何的情况下,还是会期待他会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
第二,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当然最好理解他家业务大概是做什么的。
比方说,六大国有银行股,我们都非常清楚他家的业务。虽然在大放水和降息的大环境下,银行股的业绩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但别忘了,经济再怎么样,六大行都不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这是国家底线。在这样的前提上,银行的现金流又非常好,财政部作为大股东,也期望每年能从六大行那边收取一些股息作为财政收入。咱们这样的小老百姓跟着喝口汤也算不错。
又比如,长江基建,李泽钜掌舵,业务遍布英国、澳洲和香港的发电基建,香港港岛所有的电费都交给港灯,而港灯则是他家的子公司(港灯属于电能实业,而电能实业又属于长建)。这种业务是和当地政府签署长期合约,并且有利润保证,属于非常稳定的现金流,这也是为何他家能够在港股里唯一保持27年股息连续增长记录的原因之一。除非发生黑天鹅,我没有理由去怀疑长建会打破这样优异的股息派发记录。
再比如,上海实业,上海国资委的窗口企业,就是一家高速公路+环保+地产+烟草公司,除了地产目前利润受到严重影响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稳赚的。当然,包括中信股份这样的公司在内,有个很大的风险是:他们可能会接到行政命令“吃下”一些不良资产作为当地的接盘侠。因此,投资这样的公司,我们应该明白自己信仰什么,按照一家私企来分析他们的商业经营优势等等,那是扯淡。
最后,我们确实还是要看股息派发的稳定性。其实,在我的组合里,东方表行和领展已经不符合这点,因为他们都下调了股息派发。之所以还继续持有,前者是因为股息率依然还算不错,这家公司也是属于纯现金公司,赚到的利润也全都作为股息派发;后者领展,则是我还在犹豫的,因为完全抛弃香港的“收租佬”,是否会错过一些机会?如果真要更换,我会考虑把周大福收购时卖出的新创建再买回来,他家的业务也相当稳定,还持有周大福人寿的股份。
看重股息的现金流投资,简单的地方就是在于:你相信这些公司未来会持续调高股息的话,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安心持有。所以在现金流投资领域,存在一个“咖啡罐投资法”,就是你买下股票后,就好像把它放进咖啡罐(或者我们小时候的饼干桶)里,盖子盖上,不用再去理他,等着账户不断收到股息现金就行了。
刻舟求剑的争议也是在于:过去就代表未来吗?不一定吧!
所以,现金流投资的理念基本上在A股和港股市场上很难实现,也较少人谈论股息,甚至容易被嘲笑的原因。但是在美股市场里,这样的理念却是除了指数基金定投之外,另外一种非常适合风险厌恶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方法——特别适合为了FIRE或者养老目的。
如果你真的对于现金流投资理念感兴趣,我个人会建议优先考虑美股市场,会让投资变得更简单和可预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