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老杨,在他的社群里分享了一张他6岁时,父母给他投保的年金险老保单的图片,不少群友都纷纷议论说“绝对不相信保险了”。
你问问看爸妈,说不定他们也会掏出一份泛黄的保单出来。
从封面上就知道,这是一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发行的一份儿童年金险。人保集团如今是港股和A股两地上市的保险集团,财政部是最大股东。所以这样的老保单不用担心兑付问题。
我相信大部分人其实看不懂这样的保单说明,吉力简单讲解一下。
首先,这份计划可以允许投保人选择孩子在55岁或60岁时,开始每个月领钱。
保证可以领取10年,如果10年内受保人去世,那么就可以由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继续每个月领取,直到10年期满;
如果已领取满10年,那么受保人可以继续每个月领取,直到去世为止。
这个计划当时是“一份一份”卖的,每份是趸交50元,每个人最多买10份。老杨听他爸爸说,当年大家还抢着买呢!
那预期老杨未来可以领取多少钱呢?
这份保单是老杨父母在1991年为他投保的,当时他还只有6岁,保单设定55岁时开始领取,也就是2040年时可以领取月金。
月金有多少呢?保证每个月25元,也就是一年300元;变动月领金额是40元,但这个金额是和银行利率挂钩的,在91年时,银行利率在10%,而如今则低于2%,并且低利率预期会一直保持下去。所以这变动的40元,未来很可能只有8元,甚至更低。
换言之,老杨可以预计的是,当年他父母投资的50元,换来的是他自己55岁开始,每个月领取33元左右,每年不到400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摇头了?是不是认为“保险就是骗人的”!
1991年时的50元,怎么说都不能算是小钱了吧?当时全国人均月收入大约是200元。
而现在的400元,一顿大餐都买不了,更别说2040年时的400元,不知能否买得起一碗面?
看上去,老杨的爸爸当年这50元投资,的确是“上当受骗”了?
冷静下,在衡量一种理财投资是否值得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计算内部回报率IRR。
我们只计算,从55岁到64岁这10年,每年领取396元,那么这50元的投资年化回报率是8.6%。
如果计算,从55岁到90岁,每年领取396元,那么投资年化回报率将是9.6%!
这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我们忽视了,老杨爸爸只投入了50元,而在2040年后,老杨每个月都能拿大约33元,相当于每一个半月就能拿回本金。这样的长期回报率,放在广大股民里,也算是相当成功了吧?
又有多少人能保证在长达50年的时期里,能够获得年化9%的回报?
我相信当时买这份产品时,老杨的爸爸也是看重了这点。我们还真不能看不起这份“老保险”。
只不过,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巨款”只能换来“现在的一碗面”。
问题不在于这种保险产品,而是在于过去30年咱们大发展时代下的实际通胀太夸张了。
过去20年,房产价格随着通胀和巨量印钞而上涨,很多人产生一种错觉:房产才是抗通胀最好的投资品。如今呢?未来呢?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有清晰认识了。
那我们从老杨的这份老保险里,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
一方面,我并不建议给孩子投保“养老保险”。
6岁的孩子,要在50年后才开始拿钱,这实在是反人性。哪怕投资年化回报率高达9%,从理财角度都不合理。谁知道50年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正常情况下,给孩子最晚10年后就可以开始逐步提取的储蓄保险更为合适。这符合教育或者创业金的实际理财需求,同时也增加了资金使用的弹性。
另一方面,我们面对通胀,必须做好准备。
50年,年化复合回报率9%,我相信这已经是大部分人可以获得的极限投资回报了。可是否能帮忙我们跑赢通胀呢?谁也不知道。
但如果我们不去认真打理,不提高稳定的理财回报率,仅仅存银行的话,那么被通胀侵蚀是必然的。
辛辛苦苦存钱,未来只能吃碗面。没人希望看到这样的悲剧,但它真的很可能会发生。这也是如今大力推广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
文章评论